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的思路与结构 | 第13-14页 |
·研究的方法和数据 | 第14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国外经济转型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 第15-17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 第15页 |
·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 第15页 |
·土地制度及农业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重大影响 | 第15-16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应根据各国的条件而异 | 第16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素质 | 第16-17页 |
·国外的研究状况 | 第17-18页 |
·国内的研究状况 | 第18-20页 |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0-25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界定标准 | 第20-21页 |
·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21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类型 | 第21-22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 | 第22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22-25页 |
·刘易斯理论 | 第22-23页 |
·“推拉”理论 | 第23页 |
·拉尼斯—费景汉理论 | 第23页 |
·乔根森理论 | 第23-24页 |
·托达罗理论 | 第24页 |
·三态论 | 第24-25页 |
4 劳动力转移的数学模型 | 第25-33页 |
·模型1——灰色关联度模型 | 第25-27页 |
·灰色系统 | 第25页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25-26页 |
·几种不确定性方法的比较 | 第26页 |
·选择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依据和局限性 | 第26-27页 |
·灰色关联度的数学模型及其分析步骤 | 第27页 |
·模型2——逐步回归模型 | 第27-33页 |
·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 | 第28页 |
·相关关系的种类 | 第28-29页 |
·相关分析 | 第29-30页 |
·逐步回归分析的基本思路 | 第30页 |
·逐步回归分析的主要计算步骤 | 第30-32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回归模型的确立 | 第32-33页 |
5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3-42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的测算 | 第33-35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理论 | 第33页 |
·重庆市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测算 | 第33-35页 |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5-37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与各类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 | 第37-39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与各类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 第37-38页 |
·各类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38-39页 |
·回归模型构建与计算分析 | 第39-42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39-40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40-42页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2-46页 |
·研究结论和启示 | 第42-44页 |
·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 第42页 |
·加快农业产业化,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渠道 | 第42-43页 |
·加速经济发展,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 | 第43页 |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解决转移过程中的主体性因素 | 第43-44页 |
·加强区域合作,发展外向型劳务,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 第44页 |
·政策建议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