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前言 | 第18-3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8-34页 |
·绿僵菌分类现状 | 第18-19页 |
·绿僵菌生物学 | 第19-22页 |
·绿僵菌对昆虫的致病机理 | 第22-24页 |
·寄主昆虫防御体系 | 第24-26页 |
·绿僵菌发酵生产 | 第26-28页 |
·绿僵菌剂型开发应用 | 第28-31页 |
·绿僵菌商品化与应用 | 第31-32页 |
·我国应用绿僵菌防治农林害虫的研究概况 | 第32-34页 |
2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 第34-37页 |
·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性 | 第34-35页 |
·马尾松毛虫的主要天敌 | 第35页 |
·当前治理马尾松毛虫的主要技术措施 | 第35-36页 |
·利用绿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研究现状 | 第36-37页 |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 第37页 |
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第一章 绿僵菌菌株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 | 第38-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供试菌种及供试昆虫 | 第38页 |
·绿僵菌致病菌株筛选 | 第38-39页 |
·营养条件对绿僵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9页 |
·试验室常用培养基对绿僵菌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39页 |
·不同碳源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 第39页 |
·不同氮源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 第39页 |
·培养基不同C/N比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 第39页 |
·环境条件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 第39-40页 |
·温度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 第39-40页 |
·光照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 第40页 |
·pH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 第40页 |
·营养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页 |
·碳源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页 |
·氮源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页 |
·油类物质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页 |
·环境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41页 |
·温度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41页 |
·湿度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1页 |
·pH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0页 |
·绿僵菌菌株筛选 | 第41-42页 |
·营养条件对M_(104)和M_(337)菌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2-45页 |
·不同培养基对M_(104)和M_(337)菌株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42-43页 |
·不同碳源对产孢的影响 | 第43页 |
·不同氮源对产孢的影响 | 第43-44页 |
·不同C/N比对产孢的影响 | 第44-45页 |
·环境条件对M_(104)和M_(337)菌株产孢的影响 | 第45-46页 |
·温度对产孢的影响 | 第45页 |
·光照对产孢的影响 | 第45-46页 |
·pH对产孢的影响 | 第46页 |
·营养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6-48页 |
·碳源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6-47页 |
·氮源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7页 |
·油类物质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7-48页 |
·环境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8-50页 |
·温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8-49页 |
·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9页 |
·pH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9-50页 |
3 讨论 | 第50-51页 |
第二章 绿僵菌对马尾松毛虫的致病力 | 第51-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供试菌种及供试昆虫 | 第51页 |
·生物测定 | 第51页 |
·数据处理 | 第51-52页 |
·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绿僵菌和白僵菌致病力比较 | 第52页 |
·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绿僵菌和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力比较 | 第52页 |
·林间防治试验 | 第52-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2页 |
·绿僵菌和白僵菌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比较 | 第53-59页 |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 第53-57页 |
·各时段的毒力 | 第57-58页 |
·致死浓度(LC)比率测定 | 第58-59页 |
·不同温湿度下绿僵菌和白僵菌致病力比较 | 第59-60页 |
·不同温湿度下绿僵菌和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力比较 | 第60-61页 |
·绿僵菌和白僵菌林间防治效果比较 | 第61-6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2-64页 |
第三章 马尾松毛虫对绿僵菌入侵的生理反应 | 第64-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供试菌种和虫源 | 第64页 |
·绿僵菌感染方法 | 第64页 |
·血细胞总数的测定 | 第64-65页 |
·血淋巴可溶性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65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6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5-67页 |
·血淋巴中血细胞总数和可溶性蛋白浓度的变化 | 第65-66页 |
·体壁组织可溶性蛋白组份的变化 | 第66-67页 |
·血淋巴和体壁组织过氧化物酶的变化 | 第67页 |
3 讨论 | 第67-69页 |
第四章 绿僵菌分生孢子培养 | 第69-107页 |
第一节 液固两相培养 | 第69-82页 |
1 培养参数优化控制 | 第69-7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供试菌种 | 第69-70页 |
·液体种子培养基及液体种子制备 | 第70页 |
·浅盘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 第70页 |
·固体发酵浅盘的消毒及接种 | 第70页 |
·接种量对产孢的影响 | 第70页 |
·液体种子发酵时间 | 第70页 |
·培养温度对产孢的影响 | 第70-71页 |
·培养环境湿度对产孢的影响 | 第71页 |
·浅盘培养覆盖方式对产孢的影响 | 第71页 |
·产孢高峰的测定 | 第71页 |
·菌剂烘干处理 | 第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7页 |
·浅盘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 第71-73页 |
·接种量对产孢的影响 | 第73-74页 |
·液体种子发酵时间 | 第74页 |
·培养温度对产孢的影响 | 第74-75页 |
·环境湿度对产孢的影响 | 第75页 |
·浅盘培养覆盖方式对产孢的影响 | 第75-76页 |
·产孢高峰的测定 | 第76页 |
·菌剂烘干处理 | 第76-7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7-78页 |
2 含铜杀菌剂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 第78-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化学杀菌剂来源及配制浓度 | 第78页 |
·供试菌株 | 第78页 |
·杀菌剂对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影响测定 | 第78页 |
·杀菌剂对菌落生长影响和对杂菌的抑制作用 | 第78页 |
·浅盘生产试验 | 第78-7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9-81页 |
·杀菌剂对绿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79页 |
·杀菌剂对绿僵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79-80页 |
·杀菌剂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 第80页 |
·杀菌剂对杂菌的抑制作用 | 第80-81页 |
·讨论 | 第81-82页 |
第二节 液体深层培养 | 第82-107页 |
1 液生分生孢子产孢菌株筛选 | 第82-8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供试菌种 | 第82-83页 |
·培养基成分 | 第83页 |
·试验方法 | 第8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3-86页 |
·液体培养产物形成过程及微循环产孢现象 | 第83-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2 液生分生孢子形成条件 | 第87-9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7-88页 |
·供试菌种 | 第87页 |
·基础培养基成分 | 第87页 |
·碳氮源组合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87页 |
·碳氮含量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87页 |
·微量元素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87页 |
·生长辅助物质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87页 |
·氨基酸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87页 |
·温度和光照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87-88页 |
·pH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88页 |
·接种和培养 | 第8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8-95页 |
·不同培养时间液生分生孢子产量变化 | 第88-89页 |
·碳氮组合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89-90页 |
·碳氮含量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90-91页 |
·微量元素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91页 |
·生长辅助因子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91-92页 |
·氨基酸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92-93页 |
·温度和光照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93-94页 |
·pH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94-9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95页 |
3 吐温80对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95-9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5-96页 |
·供试菌种 | 第95页 |
·培养基配制 | 第95-96页 |
·试验方法 | 第9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6-98页 |
·吐温80培养液中菌体发育情况 | 第96-97页 |
·吐温80对生物量及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97-9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98-99页 |
4 磁化水对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99-10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99-100页 |
·供试菌种 | 第99页 |
·磁化水生产 | 第99页 |
·培养基成分 | 第99页 |
·试验方法 | 第99-100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100-101页 |
·磁化水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01-102页 |
5 液生分生孢子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 | 第102-10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2页 |
·供试菌种及供试昆虫 | 第102页 |
·培养液成分 | 第102页 |
·毒力测定 | 第102页 |
·数据处理 | 第10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6页 |
·生测试验概况 | 第102-104页 |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 第104-105页 |
·各时段的毒力 | 第105-106页 |
·讨论 | 第106-107页 |
第五章 绿僵菌菌种稳定性 | 第107-11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7-108页 |
·供试菌种 | 第107页 |
·培养基 | 第107-108页 |
·生产速率与产孢量测定 | 第108页 |
·生物测定 | 第10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5页 |
·菌落局变现象 | 第108-110页 |
·不同培养基对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碳源对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氮源对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影响 | 第112页 |
·C/N比对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致病力的变化 | 第114-11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绿僵菌与化学杀虫剂、白僵菌混配及其增效作用 | 第116-133页 |
第一节 绿僵菌与化学杀虫剂混配及其增效作用 | 第116-1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17页 |
·供试菌种和供试昆虫 | 第116页 |
·化学杀虫剂及配制浓度 | 第116页 |
·分生孢子萌发力测定 | 第116-117页 |
·生物测定 | 第11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7-127页 |
·化学杀虫剂对绿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 第117-126页 |
·化学杀虫剂对M_(103)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化学杀虫剂对M_(104)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化学杀虫剂对M_(115)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化学杀虫剂对M_(335)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化学杀虫剂对M_(336)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化学杀虫剂对M_(337)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菌药混用的增效作用 | 第126-127页 |
3 讨论 | 第127-128页 |
第二节 绿僵菌与白僵菌混配及其增效作用 | 第128-1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8-129页 |
·供试菌种及供试昆虫 | 第128页 |
·绿僵菌和白僵菌混剂联合毒力测定 | 第128-129页 |
·林间防治试验 | 第1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9-131页 |
·绿僵菌和白僵菌混剂联合毒力作用 | 第129-131页 |
·绿僵菌和白僵菌及其混剂林间防治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效果比较 | 第131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31-133页 |
第七章 绿僵菌对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133-1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3-134页 |
·样地设置情况及林分状况 | 第133页 |
·调查方法 | 第133-134页 |
·马尾松毛虫虫口密度调查 | 第133页 |
·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 | 第133-134页 |
·群落参数的分析方法 | 第1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4-141页 |
·施菌前后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 | 第134-135页 |
·施菌前后各施菌区节肢动物群落空间垂直分布格局 | 第135-140页 |
·施菌前后各施菌区群落特征 | 第140-141页 |
3 讨论 | 第141-14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42-148页 |
1 结论与讨论 | 第142-146页 |
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46-147页 |
3 研究工作的不足之处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2页 |
致谢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