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9-10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0-20页 |
·煤燃烧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10-13页 |
·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13-16页 |
·煤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城市的灰霾形成的影响 | 第16-17页 |
·污染气溶胶及其前体物的长途传输 | 第17-18页 |
·人为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 第18-20页 |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20-22页 |
·本论文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工作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2-31页 |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 第22-24页 |
·样品采集及采样点概况 | 第22-24页 |
·样品保存及滤膜称重 | 第24页 |
第二节 样品化学组分分析 | 第24-28页 |
·元素分析 | 第24-26页 |
·样品离子分析 | 第26-27页 |
·黑碳测定 | 第27页 |
·OC/EC及PAH测定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气象数据及城市空气质量污染指数(API) | 第28-29页 |
第四节 卫星遥感观测 | 第29-30页 |
第五节 大气气团运动轨迹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燃煤污染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第31-58页 |
第一节 燃煤污染物对本地空气质量的影响 | 第31-48页 |
·神头镇及神头电厂、粉煤灰场简介 | 第32-35页 |
·采样点设置 | 第35页 |
·气溶胶样品结果分析 | 第35-47页 |
·土壤样品中污染元素的含量 | 第47-48页 |
第二节 燃煤污染物伴随沙尘长途传输 | 第48-56页 |
·我国主要煤矿区以及亚洲气溶胶传输路径 | 第48-49页 |
·沙尘暴对污染物的传输 | 第49-52页 |
·煤炭污染物对沿海大城市及海洋气溶胶中的影响 | 第52-55页 |
·煤炭污染物对我国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煤燃烧、机动车排放对上海市灰霾形成的贡献 | 第58-76页 |
第一节 研究期间的上海大气质量概况 | 第58-61页 |
·颗粒物质量浓度 | 第58-60页 |
·燃煤、机动车排放的污染气体的日变化 | 第60-61页 |
第二节 燃煤、机动车排放对光学性质日变化的影响 | 第61-62页 |
第三节 煤燃烧和机动车排放对化学组成的影响 | 第62-72页 |
·元素浓度水平及来源分析 | 第62-66页 |
·离子浓度水平 | 第66-71页 |
·有机碳/元素碳 | 第71-72页 |
第四节 化学组分对光学性质的贡献 | 第72-74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污染控制措施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北京奥运会为例 | 第76-88页 |
第一节 采样期间的总体趋势 | 第77-80页 |
第二节 PM_(2.5)、NO_2和BC质量浓度的对比 | 第80页 |
第三节 化学元素质量浓度的对比 | 第80-82页 |
第四节 离子浓度的对比 | 第82-83页 |
第五节 PM_(2.5)、二次形成的离子和K~+在奥运会之后的增加原因 | 第83-86页 |
第六节 不同措施对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的改善的贡献 | 第86-87页 |
第七节 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3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