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1页 |
前言 | 第11-16页 |
·研究区勘探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层序地层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3-14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0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6页 |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6-20页 |
·区域地层 | 第17-18页 |
·构造背景 | 第18-19页 |
·岩浆活动 | 第19页 |
·区域地质发展历史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 第20-49页 |
·层序界面识别的依据及其特征分析 | 第20-28页 |
·层序界面识别的依据 | 第20-21页 |
·地震反射界面的标定 | 第21-22页 |
·层序界面特征 | 第22-28页 |
·准层序及体系域分析 | 第28-32页 |
·准层序 | 第28-29页 |
·准层序组及体系域 | 第29-30页 |
·层序及体系域特征分析 | 第30-32页 |
·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32-40页 |
·联井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32-33页 |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 | 第33-40页 |
·层序控制因素分析 | 第40-49页 |
·构造因素对层序的控制作用 | 第41-45页 |
·气候因素对层序的控制作用 | 第45-46页 |
·沉积物供给速率对层序发育的影响 | 第46页 |
·海平面变化对陆相层序的影响 | 第46页 |
·基准面和可容空间变化对层序的控制 | 第46-49页 |
第三章 沉积体系特征分析 | 第49-64页 |
·沉积体系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 第49-50页 |
·沉积体系类型及其特征 | 第50-57页 |
·河流相 | 第50-51页 |
·三角洲相 | 第51-53页 |
·扇三角洲 | 第53页 |
·辫状河三角洲体系 | 第53页 |
·湖泊体系 | 第53-57页 |
·登娄库组地层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演化 | 第57-63页 |
·联井沉积微相分析 | 第57-61页 |
·沉积体系特征平面特征 | 第61-62页 |
·沉积演化史分析 | 第62-63页 |
·登三四段储层预测 | 第63-64页 |
·登娄库组三段下部地层储层厚度特征 | 第63页 |
·登娄库组三段上部地层储层厚度特征 | 第63页 |
·登娄库组四段下部地层储层厚度特征 | 第63页 |
·登娄库组四段上部地层储层厚度特征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地层超覆圈闭识别 | 第64-70页 |
·重大不整合面与储层及地层超覆圈闭的关系 | 第64页 |
·古中央隆起带具备形成大型地层圈闭的条件 | 第64-66页 |
·古中央隆起带的古地貌为其形成超覆圈闭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 | 第64-65页 |
·钻井揭示和地震剖面特征表明登娄库组以下地层在隆起上有尖灭 | 第65页 |
·具有好的储层条件 | 第65-66页 |
·地层超覆圈闭特征 | 第66-70页 |
第五章 有利勘探区带综合预测 | 第70-73页 |
·生储盖特征分析 | 第70-71页 |
·烃源岩条件 | 第70页 |
·油气运移条件 | 第70-71页 |
·储层特征 | 第71页 |
·盖层及储盖组合 | 第71页 |
·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 第71-73页 |
·第一套储盖组合天然气勘探前景分析 | 第71-72页 |
·第二套储盖组合天然气勘探前景分析 | 第72页 |
·第三套储盖组合天然气勘探前景分析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A | 第77-106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详细摘要 | 第108-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