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现代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 | 第12-30页 |
第一节 现代西方发展理论 | 第12-16页 |
一、现代西方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12-13页 |
二、现代西方发展理论对“发展”的认识偏差 | 第13-14页 |
三、现代西方发展理论的主要缺陷 | 第14-15页 |
四、现代西方发展理论的现实困惑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历程的简要回顾 | 第16-30页 |
一、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探索者 | 第16-20页 |
二、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开创者 | 第20-25页 |
三、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实践者 | 第25-30页 |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 第30-43页 |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 第30-36页 |
一、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征 | 第30-32页 |
二、过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三、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的经验教训 | 第34-36页 |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 第36-41页 |
一、发展是第一要义 | 第36-38页 |
二、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 | 第38-39页 |
三、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第39-40页 |
四、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 第40-41页 |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 第41-43页 |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和哲学思维 | 第43-57页 |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发展,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 第43-45页 |
第二节 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的确立 | 第45-50页 |
一、“以人为本”科学概括了“人的历史主体地位” | 第45-46页 |
二、“以人为本”科学总结和拓展了人与历史的相互关系 | 第46-47页 |
三、“以人为本”正确处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 第47-48页 |
四、“以人为本”相关问题辨析 | 第48-50页 |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是和谐思维 | 第50-51页 |
一、发展需要思维从斗争思维向和谐思维转变 | 第50-51页 |
二、和谐思维可以有效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 第51页 |
第四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的确立 | 第51-54页 |
一、发展是促进全面发展 | 第52页 |
二、发展是保持协调发展 | 第52-54页 |
三、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54页 |
第五节 统筹兼顾思维的确立 | 第54-57页 |
一、统筹兼顾方法的实质 | 第54-55页 |
二、统筹兼顾方法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 | 第55-56页 |
三、“统筹兼顾”方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实践科学发展观 | 第57-71页 |
第一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第57-62页 |
一、人和自然的关系 | 第57-58页 |
二、人和社会的关系 | 第58-60页 |
三、人与人的关系 | 第60-62页 |
第二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第62-64页 |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 第62-63页 |
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 第63-64页 |
第三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第64-67页 |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基本目标 | 第64-65页 |
二、行政管理体制需要按照统筹协调的要求进行改革 | 第65-66页 |
三、政府由经济建设性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转变 | 第66页 |
四、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 第66-67页 |
五、建立决策、执行分开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行大部制 | 第67页 |
第四节 坚持一项基本制度,深化五个方面改革,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 第67-71页 |
一、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 第67-68页 |
二、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 第68页 |
三、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第68-69页 |
四、创新教育文化管理体制 | 第69页 |
五、完善再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 第69-70页 |
六、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 第70-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