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9页 |
·作物数量性状研究及应用 | 第10-16页 |
·分子标记分类和特点 | 第10-12页 |
·作物遗传作图、定位群体的构建和利用 | 第12-13页 |
·初级群体的构建及利用 | 第12页 |
·次级群体的构建及利用 | 第12-13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13页 |
·QTL定位原理和方法 | 第13-14页 |
·QTL定位的应用 | 第14-16页 |
·QTL的克隆 | 第14-15页 |
·QTL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15-16页 |
·植物抗逆性及基本机理 | 第16-17页 |
·作物耐湿涝性研究 | 第17-24页 |
·湿涝害对作物的影响 | 第17-20页 |
·湿涝害对作物的形态结构影响 | 第17-19页 |
·湿涝害对作物的生理影响 | 第19页 |
·湿涝害对作物的光合作用和产量影响 | 第19-20页 |
·湿害形成的原因 | 第20-21页 |
·无氧呼吸产物中毒假说 | 第20页 |
·细胞质酸化假说 | 第20页 |
·能源耗尽假说 | 第20-21页 |
·自由基伤害假说 | 第21页 |
·作物对湿涝害的适应性机制 | 第21-23页 |
·作物耐湿涝性遗传研究及应用 | 第23-24页 |
·作物抗旱性研究 | 第24-28页 |
·作物抗旱性机制 | 第24-26页 |
·作物形态结构与抗旱性 | 第24-25页 |
·作物生理性状与抗旱性 | 第25-26页 |
·作物抗旱性遗传研究及应用 | 第26-28页 |
·作物抗旱性基因定位 | 第26-27页 |
·作物抗旱相关基因克隆现状 | 第27-28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8-29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4页 |
·实验材料及群体构建 | 第29页 |
·供试材料 | 第29页 |
·DH群体构建 | 第29页 |
·室外试验及性状考察 | 第29-30页 |
·试验设计 | 第29-30页 |
·性状调查 | 第30页 |
·群体基因型分析 | 第30-33页 |
·DNA样品制备 | 第30页 |
·SSR分析 | 第30-31页 |
·AFLP分析 | 第31-33页 |
·总DNA的酶切与连接 | 第31-32页 |
·预扩增 | 第32页 |
·选择性扩增 | 第32页 |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32-33页 |
·基因型记载 | 第33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连锁图谱构建 | 第33页 |
·群体表型分析 | 第33页 |
·性状QTL定位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60页 |
·群体基因型分析和遗传连锁图谱 | 第34-37页 |
·多态性引物筛选 | 第34页 |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构建 | 第34页 |
·分子标记等位基因频率及偏分离 | 第34-37页 |
·群体基因型组成 | 第37页 |
·双亲及群体性状分析 | 第37-48页 |
·湿害胁迫下考察性状分析 | 第37-41页 |
·干旱胁迫下考察性状分析 | 第41-46页 |
·湿害胁迫下考察性状相关分析 | 第46-47页 |
·干旱胁迫下考察性状相关分析 | 第47-48页 |
·QTL分析 | 第48-60页 |
·耐湿性相关QTL定位和分析 | 第48-55页 |
·各性状QTL在正常和湿害胁迫条件下一致性比较 | 第48-49页 |
·各性状耐湿系数QTL分析 | 第49-55页 |
·抗旱性相关QTL定位和分析 | 第55-57页 |
·各性状QTL在正常和干旱胁迫条件下一致性比较 | 第55-57页 |
·各性状抗旱系数QTL分析 | 第57页 |
·QTL重叠 | 第57-60页 |
4 讨论 | 第60-65页 |
·两亲本的表型特征 | 第60页 |
·群体表现 | 第60-61页 |
·本研究QTL特点 | 第61-62页 |
·标记偏分离热点及其对 QTL定位的可能影响 | 第62页 |
·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湿性与抗旱性的遗传关联和差异 | 第62-63页 |
·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湿性和抗旱性QTL定位的发展方向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