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书院园林艺术探析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0-12页 |
| ·徽州古书院概况研究 | 第11页 |
| ·徽州古书院园林艺术特征分析 | 第11页 |
| ·徽州古书院园林的文化内在分析 | 第11-12页 |
| ·徽州古书院园林对当今文化建筑和民族风格的启示 | 第12页 |
| ·研究成果 | 第12页 |
| ·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 第12页 |
|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其发展动态 | 第12-18页 |
| ·书院史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 ·书院教育相关研究 | 第15页 |
| ·书院建筑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 ·书院园林相关研究 | 第16页 |
| ·徽州园林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徽州古书院概况 | 第18-27页 |
| ·徽州文化概述 | 第18-20页 |
| ·徽州的地理历史概貌 | 第18-19页 |
| ·徽州文化的形成 | 第19-20页 |
| ·徽州古书院的发展概况 | 第20-25页 |
| ·徽州古书院的基本类型 | 第20-21页 |
| ·徽州古书院的办学思想发展 | 第21-25页 |
| ·徽州古书院园林概况 | 第25-27页 |
| ·徽州古书院园林的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 ·书院园林的概念探讨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徽州古书院园林艺术特征分析 | 第27-48页 |
| ·徽州古书院基址选择 | 第27-34页 |
| ·徽州古书院的基址类型 | 第28页 |
| ·徽州古书院择址影响因素 | 第28-33页 |
| ·物质层面——自然环境 | 第29-31页 |
| ·精神层面——人文环境 | 第31-32页 |
| ·徽州特色的水口园林 | 第32-33页 |
| ·随形附势之美 | 第33-34页 |
| ·徽州古书院园林空间艺术分析 | 第34-45页 |
| ·徽州古书院空间形态特征 | 第34-37页 |
| ·书院空间的礼制性 | 第35-36页 |
| ·书院空间的规制性 | 第36页 |
| ·内敛性与外扩性相结合的空间特色 | 第36-37页 |
| ·徽州古书院建筑空间与园林空间的对立统一 | 第37-40页 |
| ·徽州古书院园林的空间设计要素分析 | 第40-41页 |
| ·徽州古书院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 | 第41-45页 |
| ·空间对比,旷奥相生 | 第41-42页 |
| ·远近高低,借景生情 | 第42-43页 |
| ·藉亭点景,虚实相生 | 第43-44页 |
| ·对景、框景与漏景之妙用 | 第44-45页 |
| ·徽州古书院园林的意境追求 | 第45-46页 |
| ·烘托书院境界的植物景观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徽州古书院园林的文化内在分析 | 第48-59页 |
| ·社会伦理价值体系 | 第48-51页 |
| ·“和谐自然”观 | 第49页 |
| ·礼乐合一,以乐承礼 | 第49-50页 |
| ·堪舆文化的影响 | 第50-51页 |
| ·书院园林审美取向 | 第51-55页 |
| ·“善美同意”观 | 第52-53页 |
| ·隐逸思想 | 第53-54页 |
| ·书画意蕴出机杼 | 第54-55页 |
| ·文人志趣与世俗文化的融合 | 第55-59页 |
| ·“雅俗共赏”观 | 第56-57页 |
| ·宗族文化特色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徽州古书院园林的启示 | 第59-64页 |
| ·人与自然的互动 | 第59-60页 |
| ·空间与文化的交融 | 第60-61页 |
| ·文化建筑的思考 | 第61-64页 |
| 结语 | 第64-66页 |
| 附录 | 第66-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