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 1 概述 | 第12页 |
| 2 结核病流行的情况 | 第12-15页 |
| 3 牛结核诊断的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 第二章 牛结核诊断方法的比较 | 第22-3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 ·常规设备与仪器 | 第22页 |
| ·变态反应用PPD | 第22-23页 |
| ·γ-干扰素刺激用试剂 | 第23页 |
| ·BOVIGAM~(TM)牛结核分枝杆菌γ-干扰素检测试剂盒 | 第23页 |
| ·试验牛群 | 第23页 |
| ·牛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 | 第23页 |
| ·欧盟皮内变态反应比较试验 | 第23页 |
| ·抗凝全血的采集 | 第23页 |
| ·抗凝全血的分装 | 第23页 |
| ·伽玛干扰素刺激上清的制备 | 第23-24页 |
| ·伽玛干扰素酶标试验的准备 | 第24页 |
| ·牛γ-干扰素酶免疫试验 | 第24-25页 |
| ·病理剖检 | 第25页 |
| 2 结果 | 第25-30页 |
| ·国标变态反应结果 | 第25-26页 |
| ·国标和比较变态反应两种试验的比较结果 | 第26-27页 |
| ·IFN-γ试验结果 | 第27页 |
| ·IFN-γ试验和变态反应试验的比较结果 | 第27-28页 |
| ·病理解剖结果 | 第28-30页 |
| 3 讨论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牛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31-4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8页 |
| ·菌株 | 第32页 |
| ·主要溶液 | 第32页 |
| ·染色液 | 第32-33页 |
| ·酶类 | 第33页 |
| ·其他试剂 | 第33页 |
| ·主要仪器 | 第33-34页 |
| ·引物的合成 | 第34-35页 |
| ·制备培养基 | 第35-36页 |
| ·口腔分泌液及痰液的采集及处理 | 第36页 |
| ·病变组织的处理 | 第36页 |
| ·分枝杆菌的初次培养 | 第36页 |
| ·分枝杆菌的扩大培养 | 第36页 |
| ·分枝杆菌的灭活 | 第36页 |
| ·临床分离菌株的Ziehl-Neelsen(Z-N)染色观察 | 第36页 |
| ·细菌DNA的提取 | 第36-37页 |
| ·细菌DNA的电泳鉴定 | 第37页 |
| ·细菌DNA的浓度测定 | 第37页 |
| ·结核分枝杆菌群定型PCR方法的建立 | 第37-38页 |
| ·临床分离株的PCR定型 | 第38页 |
| 2 结果 | 第38-42页 |
| ·分枝杆菌的初次培养 | 第38页 |
| ·分枝杆菌的扩大培养 | 第38-39页 |
| ·临床分离菌株的染色观察 | 第39页 |
| ·细菌DNA的电泳鉴定 | 第39页 |
| ·细菌DNA的浓度测定 | 第39-40页 |
| ·结核分枝杆菌群定型PCR方法的电泳结果 | 第40-41页 |
| ·临床分离株PCR定型结果 | 第41-42页 |
| 3 讨论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