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2页 |
1.1 燃油脱硫的重要性和意义 | 第16-17页 |
1.1.1 燃油中有机硫化物的危害 | 第16页 |
1.1.2 国内外燃油硫含量政策 | 第16-17页 |
1.2 柴油中有机硫化物类型 | 第17-18页 |
1.3 加氢脱硫工艺简介 | 第18-20页 |
1.3.1 加氢脱硫工艺(HDS) | 第18-19页 |
1.3.2 各硫化物加氢反应活性 | 第19页 |
1.3.3 加氢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 萃取脱硫 | 第20-22页 |
1.4.1 有机溶剂萃取 | 第21页 |
1.4.2 离子液体萃取 | 第21-22页 |
1.5 生物脱硫 | 第22-23页 |
1.6 吸附脱硫 | 第23-26页 |
1.6.1 物理吸附 | 第23-25页 |
1.6.2 反应吸附 | 第25-26页 |
1.7 氧化脱硫 | 第26-28页 |
1.7.1 均相催化氧化脱硫 | 第26-27页 |
1.7.2 非均相催化氧化脱硫 | 第27-28页 |
1.8 光催化氧化脱硫简介 | 第28-29页 |
1.9 本文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1.10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2-40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2-33页 |
2.2 模拟油品配制 | 第33页 |
2.3 双功能光催化吸附材料的制备 | 第33-35页 |
2.3.1 Ti_xCe_((1-x))O_2材料的制备 | 第33-34页 |
2.3.2 Ti_xZr_((1-x))O_2材料的制备 | 第34页 |
2.3.3 Ti_xSiO_y材料的制备 | 第34-35页 |
2.3.4 NH_2-MIL-125材料制备 | 第35页 |
2.3.5 负载型NH_2-MIL-125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5页 |
2.4 光催化吸附材料的表征 | 第35-37页 |
2.4.1 N_2吸附脱附 | 第35-36页 |
2.4.2 X射线衍射(XRD) | 第36页 |
2.4.3 漫反射紫外-可见光谱(UV-Vis) | 第36页 |
2.4.4 红外光谱(FTIR) | 第36页 |
2.4.5 荧光光谱(PL) | 第36页 |
2.4.6 扫描电镜(SEM) | 第36-37页 |
2.5 光催化吸附脱硫实验 | 第37页 |
2.6 硫化物分析 | 第37-40页 |
第三章 Ti_xCe_((1-x))O_2光催化吸附脱硫研究 | 第40-50页 |
3.1 结果与讨论 | 第40-48页 |
3.1.1 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分析 | 第40-41页 |
3.1.2 XRD表征 | 第41页 |
3.1.3 UV-Vis表征 | 第41-42页 |
3.1.4 TiO_2-CeO_2双功能材料光催化吸附脱硫 | 第42-45页 |
3.1.5 TiO_2-CeO_2光催化吸附脱硫机理 | 第45页 |
3.1.6 Ti/Ce摩尔比对Ti_xCe_((1-x))O_2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3.1.7 煅烧温度对Ti_(0.9)Ce_(0.1)O_2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3.1.8 甲苯对Ti_(0.9)Ce_(0.1)O_2-500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47页 |
3.1.9 Ti_(0.9)Ce_(0.1)O_2-500的再生循环脱硫性能 | 第47-48页 |
3.2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Ti_xZr(1-x)O_2光催化吸附脱硫性能 | 第50-60页 |
4.1 结果与讨论 | 第50-58页 |
4.1.1 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分析 | 第50-51页 |
4.1.2 XRD表征 | 第51-52页 |
4.1.3 UV-Vis表征 | 第52-53页 |
4.1.4 Ti/Zr摩尔比对Ti_xZr_((1-x))O_2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4.1.5 煅烧温度对Ti_(0.5)Zr_(0.5)O_2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54-55页 |
4.1.6 Ti_(0.5)Zr_(0.5)O_2-500对不同硫化物的脱硫活性 | 第55-56页 |
4.1.7 甲苯对Ti_(0.5)Zr_(0.5)O_2-500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4.1.8 油剂比对Ti_(0.5)Zr_(0.5)O_2-500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4.1.9 Ti_(0.5)Zr_(0.5)O_2-500的再生循环脱硫性能 | 第58页 |
4.2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介孔Ti_xSiO_y光催化吸附脱硫 | 第60-74页 |
5.1 结果与讨论 | 第60-71页 |
5.1.1 SEM表征 | 第60-61页 |
5.1.2 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分析 | 第61-63页 |
5.1.3 UV-Vis表征 | 第63-64页 |
5.1.4 XRD表征 | 第64-65页 |
5.1.5 PL表征 | 第65-66页 |
5.1.6 不同制备方法的Ti_xSiO_y材料脱硫性能 | 第66-67页 |
5.1.7 Ti含量对Ti_xSiO_y-B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5.1.8 Ti_(0.3)SiO_y-B对不同硫化物的脱硫性能 | 第68页 |
5.1.9 甲苯对Ti_(0.3)SiO_y-B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68-69页 |
5.1.10 油剂比对Ti_(0.3)SiO_y-B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69-70页 |
5.1.11 空气流量对Ti_(0.3)SiO_y-B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5.1.12 Ti_(0.3)SiO_y-B的再生循环脱硫性能 | 第71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六章 Ti基MOFs材料可见光催化吸附脱硫 | 第74-88页 |
6.1 结果与讨论 | 第74-85页 |
6.1.1 XRD表征 | 第74-75页 |
6.1.2 SEM表征 | 第75-77页 |
6.1.3 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分析 | 第77页 |
6.1.4 FTIR表征[100-102] | 第77-79页 |
6.1.5 UV-Vis表征 | 第79-81页 |
6.1.6 NH_2-MIL-125的可见光催化吸附脱硫性能 | 第81-82页 |
6.1.7 不同复合材料脱硫性能 | 第82-83页 |
6.1.8 NH_2-MIL-125@SiO_2-A的脱硫性能 | 第83-84页 |
6.1.9 NH_2-MIL-125@SiO_2-A(1)对不同硫化物的脱硫性能 | 第84-85页 |
6.1.10 甲苯对NH_2-MIL-125@SiO_2-A(1)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85页 |
6.2 本章小结 | 第85-8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0-102页 |
导师和作者简介 | 第102-104页 |
附件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