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立法后评估制度的引入 | 第13-26页 |
第一节 立法后评估在我国的兴起及原因解析 | 第13-14页 |
一、立法后评估在我国的兴起 | 第13页 |
二、立法后评估在我国兴起的原因解析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我国建立立法后评估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分析 | 第14-20页 |
一、我国建立立法后评估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二、我国建立立法后评估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16-20页 |
第三节 立法后评估的概念及性质定位 | 第20-23页 |
一、立法后评估的概念 | 第20-22页 |
二、立法后评估的性质定位 | 第22-23页 |
第四节 立法后评估的意义 | 第23-26页 |
一、表层意义 | 第23-24页 |
二、深层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立法后评估制度的国内外考察 | 第26-36页 |
第一节 国外考察及借鉴 | 第26-31页 |
一、英国的立法后评估制度 | 第26-28页 |
二、日本的立法后评估制度 | 第28-30页 |
三、韩国的立法后评估制度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国内现状及不足 | 第31-36页 |
一、国内现状 | 第31-33页 |
二、不足 | 第33-36页 |
第三章 立法后评估制度的体系构建 | 第36-54页 |
第一节 立法后评估的原则 | 第36-38页 |
一、客观真实原则 | 第36页 |
二、公开透明原则 | 第36-37页 |
三、民主参与原则 | 第37页 |
四、科学系统原则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立法后评估的主体 | 第38-43页 |
一、多元化立法后评估主体的原因解析 | 第38-39页 |
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360 度绩效考核概念的引入 | 第39-40页 |
三、360 度立法后评估主体的构建 | 第40-43页 |
四、360 度立法后评估主体之间的协调 | 第43页 |
第三节 立法后评估的对象 | 第43-45页 |
一、对“重大立法”的界定 | 第43-44页 |
二、对“一段时间”的界定 | 第44-45页 |
第四节 立法后评估的标准 | 第45-49页 |
一、管理领域有关评估理论的借鉴 | 第45-46页 |
二、立法后评估标准体系的建构和诠释 | 第46-49页 |
第五节 立法后评估的程序 | 第49-50页 |
一、评估方案确定阶段 | 第49-50页 |
二、评估实施阶段 | 第50页 |
三、评价阶段 | 第50页 |
第六节 立法后评估的方法 | 第50-52页 |
一、系统分析法 | 第51页 |
二、对比分析法 | 第51页 |
三、成本效益分析法 | 第51-52页 |
第七节 立法后评估的结果 | 第52-54页 |
一、关于评估报告的内容 | 第52页 |
二、关于评估报告的公示 | 第52页 |
三、关于评估结论的效力 | 第52-53页 |
四、关于评估结论的运用 | 第53-54页 |
第四章 立法后评估制度的启示 | 第54-63页 |
第一节 立法后评估制度对宪政建设的促进和发展 | 第54-57页 |
一、从民主视角看立法后评估制度对宪政建设的促进和发展 | 第54-55页 |
二、从法治视角看立法后评估制度对宪政建设的促进和发展 | 第55-56页 |
三、从人权视角看立法后评估制度对宪政建设的促进和发展 | 第56-57页 |
第二节 宪政的追求对立法后评估制度的支持和正确认识 | 第57-63页 |
一、宪政的追求对立法后评估制度的支持 | 第57-58页 |
二、宪政的追求对立法后评估制度的正确认识 | 第58-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69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