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2页 | 
| ·引言 | 第16-18页 | 
| ·结构控制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 第18-26页 | 
| ·被动控制 | 第18-25页 | 
| ·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 | 第25-26页 | 
| ·不对称结构减震的研究和进展 | 第26-31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 ·非比例阻尼结构地震响应的计算方法 | 第31-34页 | 
| ·基于性能的减震设计方法 | 第34-36页 | 
|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 第34-35页 | 
|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在减震结构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 ·减震体系阻尼器优化布置的研究进展 | 第36-40页 | 
| ·梯度法 | 第36-37页 | 
| ·顺序搜索法 | 第37-39页 | 
| ·遗传算法 | 第39-40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 第二章 速度型阻尼器的力学性能 | 第42-69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速度型阻尼器的计算模型 | 第42-45页 | 
| ·粘滞阻尼器非线性模型 | 第42-43页 | 
| ·开尔文模型 | 第43-44页 | 
| ·Maxwell模型 | 第44-45页 | 
| ·分数导数模型 | 第45页 | 
| ·复阻尼模型 | 第45页 | 
| ·非线性阻尼器的等效线性化 | 第45-49页 | 
| ·基于能量的等效线性化 | 第45-47页 | 
| ·基于耗能能力的等效线性化 | 第47-49页 | 
| ·单自由度体系阻尼器减震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7页 | 
| ·单自由减震体系的动力响应 | 第49-51页 | 
| ·影响参数分析 | 第51-57页 | 
| ·粘滞阻尼器和粘弹性阻尼器对非对称结构减震效果的对比 | 第57-68页 | 
| ·参数η对平动扭转频率的影响 | 第59页 | 
| ·参数η对模态的影响 | 第59-62页 | 
| ·参数η对阻尼比的影响 | 第62-63页 | 
| ·参数η对动力放大系数的影响 | 第63-64页 | 
| ·减震效果比较 | 第64-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三章 减震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响应计算方法 | 第69-92页 | 
| ·引言 | 第69页 | 
| ·动力方程 | 第69页 | 
| ·模态叠加法 | 第69-73页 | 
| ·强行解耦法 | 第69-70页 | 
| ·复模态法 | 第70-71页 | 
| ·非比例阻尼结构的CQC和SRSS法 | 第71-73页 | 
| ·改进Ritz法 | 第73-87页 | 
| ·Ritz向量 | 第74-78页 | 
| ·截断标准 | 第78-79页 | 
| ·外荷载主频的选取 | 第79-80页 | 
| ·拟力实模态法 | 第80-82页 | 
| ·算例 | 第82-87页 | 
| ·数值积分法 | 第87-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 第四章 阻尼器在不对称结构中的平面优化布置 | 第92-117页 | 
| ·引言 | 第92页 | 
| ·简化模型 | 第92-93页 | 
| ·阻尼器的布置方式 | 第93页 | 
| ·阻尼器优化布置的目标函数 | 第93-95页 | 
| ·基于理想白噪声的阻尼器最优偏心位置 | 第95-100页 | 
| ·参数分析 | 第100-103页 | 
| ·敏感性分析 | 第103-115页 | 
| ·有色噪声激励时的结构随机响应 | 第104页 | 
| ·质心在几何中心 | 第104-110页 | 
| ·刚心在几何中心 | 第110-1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 第五章 基于性能的耗能减震设计方法 | 第117-142页 | 
| ·引言 | 第117页 | 
| ·位移反应谱 | 第117-118页 | 
| ·对称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减震设计方法 | 第118-129页 | 
| ·目标位移确定 | 第118-119页 | 
| ·多自由度体系和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 | 第119-121页 | 
| ·阻尼器设计 | 第121-123页 | 
| ·设计步骤 | 第123页 | 
| ·算例 | 第123-128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8-129页 | 
| ·非对称结构基于性能的减震设计方法 | 第129-141页 | 
| ·基于模态叠加法(RSA)的耗能减震体系设计 | 第129-134页 | 
| ·基于扩展模态叠加法(ERSA)的耗能减震体系设计 | 第134页 | 
| ·阻尼器设计 | 第134-136页 | 
| ·设计步骤 | 第136页 | 
| ·算例 | 第136-1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 第六章 阻尼器的空间优化分布 | 第142-166页 | 
| ·引言 | 第142页 | 
| ·顺序搜索法的计算步骤 | 第142页 | 
| ·SSA3D方法 | 第142-146页 | 
| ·控制指标 | 第142-143页 | 
| ·优化过程 | 第143-144页 | 
| ·Cd确定 | 第144-146页 | 
| ·遗传算法优化布置阻尼器 | 第146-153页 | 
| ·遗传算法简介 | 第146-150页 | 
| ·遗传算法应用 | 第150-153页 | 
| ·验证顺序搜索法的有效性 | 第153-159页 | 
| ·平面框架结构的优化对比 | 第153-155页 | 
| ·非对称框架结构的优化对比 | 第155-159页 | 
| ·线性阻尼器与非线性阻尼器的等效 | 第159-1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4-166页 | 
| 第七章 某工程实例 | 第166-191页 | 
| ·工程概况 | 第166-168页 | 
| ·振动台试验概况 | 第168-170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170-174页 | 
| ·理论结果和试验结果对比 | 第174-184页 | 
| ·结构自振特性 | 第174-177页 | 
| ·位移响应对比 | 第177-183页 | 
| ·扭转位移分析 | 第183页 | 
| ·结论 | 第183-184页 | 
| ·减震结构设计分析 | 第184-190页 | 
| ·阻尼器设计 | 第184-189页 | 
| ·减震结构位移响应 | 第189-1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0-191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1-195页 | 
| ·结论 | 第191-193页 | 
| ·进一步工作方向 | 第193-195页 | 
| 致谢 | 第195-1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6-206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