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图目录 | 第11-13页 |
| 表目录 | 第13-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36页 |
| ·论文选题背景与原因 | 第14-16页 |
| ·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应用重构技术综述 | 第16-30页 |
| ·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 | 第16-19页 |
|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重构技术综述 | 第19-30页 |
| ·论文主要工作和贡献 | 第30-31页 |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31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1-36页 |
| 第2章 环境自适应应用重构模型研究 | 第36-46页 |
| ·研究现状 | 第36-37页 |
| ·环境自适应应用重构模型 | 第37-38页 |
| ·环境自适应应用重构过程 | 第38-40页 |
| ·应用举例 | 第40-42页 |
| ·节点体系结构 | 第40-41页 |
| ·基于EAAR模型的环境监控应用的实现过程描述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第3章 应用重构代码传输模式研究 | 第46-64页 |
| ·研究现状 | 第46-47页 |
| ·EAAR模型的代码传输模式 | 第47-52页 |
| ·拉模式 | 第47-48页 |
| ·推模式 | 第48-49页 |
| ·两种模式通信开销比较 | 第49-52页 |
| ·基于簇的混合代码传输模式 | 第52-55页 |
| ·CHCT传输模式 | 第52-54页 |
| ·节点传输模式的动态转换 | 第54-55页 |
| ·性能分析 | 第55-56页 |
| ·仿真实验 | 第56-61页 |
| ·代码传输能耗计算模型 | 第56-57页 |
| ·仿真目标和环境 | 第57-58页 |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第4章 应用重构代码传输协议与路由算法研究 | 第64-80页 |
| ·研究现状 | 第64-65页 |
| ·基于CHCT代码传输模式的分层路由机制 | 第65-68页 |
| ·最短直径组播树的构造 | 第68-72页 |
| ·网络模型与问题描述 | 第68-69页 |
| ·最短直径组播树算法 | 第69-72页 |
| ·混合差错恢复机制 | 第72-73页 |
| ·性能分析与仿真 | 第73-77页 |
| ·能耗模型 | 第73-74页 |
| ·仿真结果 | 第74-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第5章 基于强化学习的重构决策方法研究 | 第80-94页 |
| ·研究现状 | 第80-81页 |
| ·问题描述与系统建模 | 第81-82页 |
| ·基于强化学习的重构决策方法 | 第82-86页 |
| ·基于强化学习的重构决策机制 | 第82-83页 |
| ·QLRDM算法 | 第83-86页 |
| ·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86-91页 |
| ·实验场景设计 | 第86-87页 |
| ·QLRDM算法参数设置 | 第87-88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8-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 第6章 环境自适应应用重构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 第94-106页 |
| ·引言 | 第94-95页 |
| ·EA-IHMS应用场景描述 | 第95-96页 |
| ·EA-IHMS系统设计方案 | 第96-97页 |
| ·移动代码执行环境选择 | 第97-99页 |
| ·全二进制代码重构平台-TinyOS | 第98页 |
| ·脚本代码重构平台-Mate | 第98-99页 |
| ·模块二进制代码重构平台-SOS | 第99页 |
| ·EA-IHMS系统的实现 | 第99-103页 |
| ·知识推理机的设计与实现 | 第100-102页 |
| ·强化学习器的设计与实现 | 第102页 |
| ·新代码模块的动态加载 | 第102-10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3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 第7章 结束语 | 第106-108页 |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06-107页 |
| ·下一步的工作 | 第107-108页 |
| 致谢 | 第108-110页 |
| 附录: 网格拓扑传感器网络重构节点平均分布的簇个数推导过程 | 第110-114页 |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录用、发表的论文 | 第114-116页 |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