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一、国外相关文献 | 第8-9页 |
二、国内相关文献 | 第9-10页 |
三、简要评述 | 第10-12页 |
第二章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 第12-20页 |
一、基于资产定义的资产减值的含义 | 第12-14页 |
(一) 资产的定义 | 第12页 |
(二) 资产减值的含义 | 第12-13页 |
(三) 资产减值产生的现实环境 | 第13-14页 |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一) 决策有用观——资产减值会计产生的逻辑起点 | 第14-15页 |
(二) 未来经济利益观——资产减值会计产生的本质所在 | 第15页 |
(三) 持续经营假设与资产减值会计 | 第15-16页 |
(四) 相关性及可靠性与资产减值会计 | 第16-18页 |
(五) 资本保全观念——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六) 多种计量属性共存与资产减值会计方法的运用 | 第19-20页 |
第三章 资产减值会计发展历程 | 第20-24页 |
一、西方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历史 | 第20-21页 |
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历史的回顾 | 第21-24页 |
第四章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披露 | 第24-28页 |
一、资产减值会计确认问题 | 第24-26页 |
(一) 资产减值的确认时点 | 第24页 |
(二) 资产减值的确认对象 | 第24-25页 |
(三) 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 | 第25页 |
(四) 资产减值的确认方法 | 第25-26页 |
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 | 第26页 |
三、资产减值会计如何披露 | 第26-28页 |
(一) 会计披露的内容和形式 | 第26-27页 |
(二) 会计信息披露与经济环境的相关性 | 第27-28页 |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的应用分析 | 第28-37页 |
一、2004-2005 年我国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基本情况 | 第28-31页 |
二、四川长虹——关于资产减值的案例分析 | 第31-34页 |
三、在某种程度上,资产减值政策被企业滥用 | 第34-37页 |
第六章 对资产减值新准则的研究与建议 | 第37-48页 |
一、修改资产减值准则的理论背景 | 第37-38页 |
二、参考国际会计准则下新旧资产减值准则的对比 | 第38-42页 |
(一) 适用范围的差异比较 | 第38-39页 |
(二) 减值测试时间的差异比较 | 第39页 |
(三) 减值迹象的差异比较 | 第39-40页 |
(四) 计量基础的差异比较 | 第40页 |
(五) 比较基础的差异比较 | 第40-41页 |
(六) 减值转回处理的差异比较 | 第41页 |
(七) 商誉减值的差异比较 | 第41页 |
(八) 减值披露的差异比较 | 第41-42页 |
三、对资产减值新准则中有关问题的提出 | 第42-46页 |
(一) 公允价值的运用 | 第43-44页 |
(二) 计算可收回金额时折现率的确定 | 第44页 |
(三) 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问题 | 第44-45页 |
(四) 资产组及总部资产的有关规定 | 第45-46页 |
(五) 商誉减值的处理 | 第46页 |
四、关于改进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政策建议 | 第46-48页 |
(一) 完善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 | 第46-47页 |
(二)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 第47页 |
(三) 充分披露资产减值准备,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 第47页 |
(四) 建立资产减值准备提取的外部预警机制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详细摘要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