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7页 |
·燃料油脱硫的重要性和意义 | 第9页 |
·燃油中硫的主要存在形式 | 第9-10页 |
·燃料油脱硫工艺 | 第10-26页 |
·加氢脱硫 | 第11-12页 |
·非加氢脱硫 | 第12-26页 |
·吸附脱硫 | 第12页 |
·萃取脱硫 | 第12页 |
·催化裂化脱硫 | 第12-13页 |
·络合脱硫 | 第13页 |
·膜分离脱硫 | 第13页 |
·酸碱精制脱硫 | 第13-14页 |
·催化法脱硫 | 第14页 |
·生物脱硫 | 第14-20页 |
(1) 生物脱硫研究机理 | 第15-16页 |
(2) 生物脱硫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3) 生物脱硫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9-20页 |
·氧化脱硫 | 第20-26页 |
(1) 氧化脱硫机理 | 第20页 |
(2) 氧化脱硫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3) 氧化脱硫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5-2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微生物脱硫条件的确定及优化 | 第27-35页 |
·前言 | 第27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相关培养基的组成 | 第28页 |
·分析方法 | 第28页 |
·菌株最佳生长脱硫条件的确定 | 第28-34页 |
·本实验室现有的最佳生长条件 | 第28-29页 |
·对实验室现有最佳生长条件的优化 | 第29-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利用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柴油进行深度脱硫的研究 | 第35-43页 |
·前言 | 第3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5-36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35页 |
·培养基 | 第35页 |
·专一性脱硫菌的鉴定 | 第35-36页 |
·用SO_4~(2-)培养的脱硫菌对DBT的脱除情况 | 第36页 |
·SO_4~(2-)存在时对脱硫菌降解DBT的影响 | 第36页 |
·PYS好氧菌对SO42-降解的测定 | 第36页 |
·微生物协同作用下对高浓度水相DBT脱除的测定 | 第36页 |
·柴油脱硫实验和总硫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专一性脱硫菌的鉴定结果 | 第36-37页 |
·用SO_4~(2-)培养的脱硫菌对DBT的脱除情况 | 第37页 |
·SO_4~(2-)存在时对脱硫菌降解DBT的影响 | 第37-38页 |
·PYS对SO_4~(2-)的降解结果 | 第38-40页 |
·微生物协同作用下对高浓度水相DBT的脱除的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PYS的加入对脱硫效率的评估 | 第41页 |
·最佳条件下柴油脱硫实验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超声方法条件下Ce~(4+)对柴油的氧化脱硫 | 第43-50页 |
·前言 | 第43页 |
·实验部分 | 第43-44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43-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氧化水相中DBT的实验 | 第44页 |
·Ce4+氧化媒质的再生 | 第44页 |
·氧化水柴油的实验 | 第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选择氧化DBT温度、溶液pH值、反应时间的依据 | 第44-46页 |
·选择氧化DBT温度的选择 | 第46页 |
·溶液pH值的选择 | 第46页 |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46-47页 |
·Ce4+氧化媒质的再生条件 | 第47页 |
·氧化柴油实验结果 | 第47-49页 |
·氧化柴油机理的探讨 | 第47-48页 |
·V油:V水的选择 | 第48页 |
·最佳的脱硫结果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超声与微波条件下Ce~(4+)对柴油氧化脱硫的比较研究 | 第50-59页 |
·前言 | 第50页 |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50-51页 |
·氧化水相中DBT的实验 | 第51页 |
·氧化柴油实验 | 第51页 |
·Ce4+氧化媒质的再生 | 第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选择氧化DBT温度、溶液pH值、反应时间的依据 | 第51-53页 |
·溶液pH值的选择 | 第53页 |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53页 |
·氧化DBT温度的选择 | 第53-55页 |
·氧化柴油实验结果 | 第55-58页 |
·氧化柴油机理的探讨 | 第55-56页 |
·V油:V水的选择 | 第56-58页 |
·最佳的脱硫结果 | 第58页 |
·Ce4+氧化媒质的再生条件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59-60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