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污泥处理处置方法 | 第10-13页 |
·污泥处理处置方法概述 | 第10-11页 |
·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及国内外工程应用 | 第11-13页 |
·污泥厌氧消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厌氧消化的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原理 | 第16-27页 |
·厌氧消化的微生物学原理 | 第16-17页 |
·厌氧消化的"阶段"学说和"菌群"模式 | 第16-17页 |
·水解阶段 | 第17页 |
·发酵阶段 | 第17页 |
·产乙酸阶段 | 第17页 |
·产甲烷阶段 | 第17页 |
·厌氧消化的生物化学机理 | 第17-23页 |
·糖类降解机理 | 第18-19页 |
·EMP途径 | 第18页 |
·HMP途径 | 第18页 |
·ED途径 | 第18-19页 |
·PK途径 | 第19页 |
·脂肪的降解机理 | 第19页 |
·蛋白质降解机理 | 第19-20页 |
·丙酮酸的厌氧去路 | 第20-21页 |
·厌氧消化中丙酸积累的生化原因 | 第21-23页 |
·氧化还原电子传递体系与丙酸积累的关系 | 第22页 |
·氢分压与丙酸积累的关系 | 第22-23页 |
·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 | 第23-27页 |
·水力停留时间与有机负荷 | 第23-24页 |
·温度 | 第24页 |
·C/N | 第24页 |
·搅拌 | 第24-25页 |
·氧化还原电位 | 第25页 |
·pH值 | 第25页 |
·挥发性脂肪酸(VFA)与总碱度 | 第25-26页 |
·毒性物质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两相厌氧消化技术及其应用于污泥处理 | 第27-32页 |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诞生 | 第27页 |
·产酸相与产甲烷相的微生物特性 | 第27-28页 |
·产酸相发酵类型的形成 | 第28-29页 |
·乙醇型发酵 | 第28页 |
·丁酸型发酵 | 第28页 |
·丙酸型发酵 | 第28-29页 |
·影响三种发酵类型的生态因子 | 第29页 |
·污水与污泥两相厌氧消化处理的异同 | 第29-30页 |
·污泥高温—中温两相厌氧消化技术 | 第30-32页 |
·产酸相提高温度的功能与作用 | 第30-31页 |
·污泥高温—中温两相厌氧工艺的综合优势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试验研究方法的建立与试验装置的设计 | 第32-42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的确立 | 第32-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研究内容与分析测试方法 | 第33-35页 |
·研究内容 | 第33页 |
·分析测试项目及其方法 | 第33-35页 |
·分析测试项目 | 第34页 |
·分析测试具体方法 | 第34-35页 |
·试验工艺参数与装置设计 | 第35-42页 |
·试验规模的选取 | 第35页 |
·工艺参数设计 | 第35-37页 |
·污泥停留时间 | 第35-36页 |
·工作体积与总容积 | 第36页 |
·搅拌周期 | 第36页 |
·水力与管径选取 | 第36-37页 |
·试验装置工艺流程设计 | 第37-41页 |
·消化池 | 第38页 |
·进、排泥系统 | 第38-39页 |
·搅拌和加热系统 | 第39-40页 |
·沼气收集系统 | 第40页 |
·在线控制系统 | 第40-41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实验运行与结果分析 | 第42-64页 |
·实验运行的具体方案 | 第42-46页 |
·试验污泥源 | 第42-43页 |
·分析频率的制定 | 第43-44页 |
·试验的启动与运行 | 第44-45页 |
·实验的启动阶段 | 第44-45页 |
·实验的正常运行阶段 | 第45页 |
·试验条件的局限性 | 第45-46页 |
·高温—中温两相与中温单相系统稳定性对比研究 | 第46-50页 |
·pH值 | 第46-47页 |
·挥发性有机酸 | 第47-49页 |
·碱度(alkalinity) | 第49-50页 |
·VFA/alkalinity | 第50页 |
·高温—中温两相与中温单相的处理能力对比分析 | 第50-56页 |
·有机物去除率(VS_(removed%))的比较 | 第51-53页 |
·CH_4的百分含量 | 第53页 |
·沼气总产量和比产甲烷率 | 第53-55页 |
·对病源微生物的去除率 | 第55-56页 |
·关于高温酸化相发酵类型的探索 | 第56-64页 |
·高温相SRT与产酸类型的关系 | 第57-59页 |
·改变高温相SRT对高温—中温两相系统的影响 | 第59-64页 |
·对产甲烷相有机酸水平的影响 | 第59-60页 |
·对产甲烷相碱度水平的影响 | 第60页 |
·对产甲烷相pH值的影响 | 第60-61页 |
·对VS去除率的影响 | 第61页 |
·对沼气产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对甲烷百分含量的影响 | 第62页 |
·对两相系统比产甲烷率的影响 | 第62-64页 |
第六章 高温酸化相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64-71页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4-68页 |
·动力学参数的求解 | 第68-70页 |
·动力学研究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