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调一体化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配网自动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回顾 | 第11-12页 |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 | 第12-13页 |
·实施配网自动化目标和意义 | 第13-14页 |
·本文主要的工作 | 第14-16页 |
第2章 配调一体化系统的体系结构和集成原理 | 第16-31页 |
·引言 | 第16页 |
·配网自动化系统概述 | 第16-24页 |
·概念和范围 | 第16-17页 |
·功能规划 | 第17-19页 |
·体系结构 | 第19-20页 |
·系统构成与结构 | 第20-22页 |
·实话模式的探讨 | 第22-24页 |
·系统体系结构的开放性探讨 | 第24-26页 |
·软件体系结构 | 第24-25页 |
·开放性问题探讨 | 第25-26页 |
·配调一体化的集成原理 | 第26-29页 |
·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异同点 | 第27页 |
·柄调一体化设计的含义 | 第27-29页 |
·系统架构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配调一体化主站平台设计 | 第31-49页 |
·引言 | 第31页 |
·系统设计要求 | 第31-32页 |
·系统的硬件结构 | 第32-34页 |
·系统的软件结构 | 第34-38页 |
·系统软件 | 第35页 |
·支撑平台 | 第35-38页 |
·应用软件 | 第38页 |
·统一数据库设计 | 第38-41页 |
·层次化结构模型 | 第38-39页 |
·面向对象的点类的抽象和封装 | 第39-40页 |
·数据软总线的设计模式 | 第40-41页 |
·统一扫描通讯系统设计 | 第41-44页 |
·系统模型 | 第41-42页 |
·数据库模型 | 第42-43页 |
·系统软件结构 | 第43-44页 |
·系统的主要功能 | 第44-47页 |
·SCADA系统功能 | 第44-47页 |
·故障处理的功能 | 第47页 |
·PAS高级应用的功能 | 第47页 |
·DPAS高级应用功能 | 第47页 |
·网络服务及系统互联功能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馈线自动化控制模式研究 | 第49-57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实现馈线自动化的基本条件 | 第50页 |
·故障处理的基本模式 | 第50-54页 |
·无通道的分布模式 | 第50-52页 |
·集中智能模式 | 第52-53页 |
·智能FTU间通讯的分布模式 | 第53-54页 |
·模式选择 | 第54页 |
·故障处理步骤 | 第54-56页 |
·故障检测与定位 | 第54页 |
·故障隔离 | 第54-55页 |
·故障恢复 | 第55页 |
·故障类型及识别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通信网络与终端技术的研究 | 第57-67页 |
·引言 | 第57页 |
·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的特点和要求 | 第57-59页 |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通信方式 | 第59-60页 |
·通信方式的分类 | 第59-60页 |
·通讯方式的选择 | 第60页 |
·配调一体化系统的通信网结构 | 第60-62页 |
·配网自动化系统中的数据接口和通信规约 | 第62-63页 |
·异步总线式数据接口和通信规约 | 第62页 |
·以太网数据接口和通信规约 | 第62-63页 |
·配电终端的特点 | 第63-64页 |
·终端系统的功能设计 | 第64-66页 |
·运动功能 | 第64-65页 |
·计量功能 | 第65页 |
·保护功能与故障检测 | 第65页 |
·电能质量及谐波监视 | 第65页 |
·负荷控制 | 第65-66页 |
·数据记录 | 第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配调一体化系统的实现 | 第67-77页 |
·工程概述 | 第67-69页 |
·宣化配网自动化系统(首期)构成及规模 | 第68页 |
·宣化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目标 | 第68-69页 |
·系统结构 | 第69页 |
·通讯系统 | 第69-71页 |
·主站系统 | 第71-74页 |
·系统配置 | 第71-72页 |
·配网、调度自动化功能要点 | 第72-73页 |
·配网自动化和调度自动化的集成 | 第73-74页 |
·馈线自动化 | 第74-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论文引用专用术语英文缩写表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