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不均匀变形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路基不均匀变形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路基不均匀变形引起路面结构附加应力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非冰冻地区路基不均匀变形研究 | 第18-30页 |
·非冰冻地区路基不均匀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21页 |
·水分的影响 | 第18-19页 |
·土的影响 | 第19-20页 |
·荷载的影响 | 第20页 |
·其他因素影响 | 第20-21页 |
·控制方程 | 第21-22页 |
·应力平衡方程 | 第21页 |
·液相连续性方程 | 第21-22页 |
·气相连续性方程 | 第22页 |
·非冰冻地区路基不均匀变形数值模拟 | 第22-28页 |
·路侧积水对路基变形的影响 | 第23-25页 |
·边坡渗水对路基变形的影响 | 第25-26页 |
·地下水对路基变形的影响 | 第26-28页 |
·非冰冻地区路基不均匀变形类型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季节性冰冻地区路基不均匀变形研究 | 第30-48页 |
·季节性冰冻地区路基不均匀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3页 |
·水分的影响 | 第31页 |
·土的影响 | 第31-32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32页 |
·荷载的影响 | 第32-33页 |
·控制方程 | 第33-35页 |
·温度场控制方程 | 第33页 |
·水分迁移控制方程 | 第33-34页 |
·应力和变形的基本方程 | 第34页 |
·水、热、力耦合方程 | 第34-35页 |
·季节冰冻地区路基不均匀变形数值模拟 | 第35-45页 |
·路侧积水对路基变形的影响 | 第35-41页 |
·边坡渗水对路基变形的影响 | 第41-43页 |
·地下水对路基变形的影响 | 第43-45页 |
·季节性冰冻地区路基不均匀变形类型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路基不均匀变形引起路面附加应力的分析模型 | 第48-56页 |
·软件简介 | 第48-50页 |
·BISAR软件 | 第48-49页 |
·ABAQUS有限元软件 | 第49-50页 |
·水泥混凝土路面力学计算的基本理论 | 第50-52页 |
·弹性地基板理论 | 第50页 |
·弹性多层体系理论 | 第50-51页 |
·水泥混凝土路面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51-52页 |
·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水泥混凝土路面参数的选取 | 第52页 |
·ABAQUS模型建立 | 第52-53页 |
·BISAR模型建立 | 第53-54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结论 | 第54-55页 |
·计算结果 | 第54页 |
·分析结论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路基不均匀变形引起水泥路面附加应力分析 | 第56-63页 |
·路基顶面呈现弯盆状的路面应力分析 | 第56-58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6页 |
·计算方案 | 第56-57页 |
·边界条件 | 第57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7-58页 |
·路基顶面呈现拱形的路面应力分析 | 第58-59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8页 |
·计算方案 | 第58页 |
·边界条件 | 第58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8-59页 |
·路基边坡拱起的路面应力分析 | 第59-60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9页 |
·计算方案 | 第59页 |
·边界条件 | 第59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9-60页 |
·路基边坡沉陷的路面应力分析 | 第60-61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60页 |
·计算方案 | 第60页 |
·边界条件 | 第60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路基不均匀变形控制原则研究 | 第63-68页 |
·非冰冻地区路基不均匀变形的控制原则 | 第63-65页 |
·减少水分影响 | 第63-64页 |
·控制路基变形量 | 第64-65页 |
·季节冰冻地区路基不均匀变形的控制原则 | 第65-66页 |
·减少水分影响 | 第65-66页 |
·减少温度影响 | 第66页 |
·控制路基变形量 | 第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68-70页 |
主要结论 | 第68页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