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论 | 第10-13页 |
第一部分 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评析 | 第13-30页 |
一、专家证人制度概述 | 第13-20页 |
(一) 专家证人制度的起源和历史沿革 | 第13-14页 |
(二) 专家证人制度的诉讼文化基础 | 第14-15页 |
(三) 专家证人制度的概貌 | 第15-20页 |
二、专家证人制度的程序正当性规则 | 第20-23页 |
(一) 对专家证据的开示 | 第20-22页 |
(二) 对专家证据的质证 | 第22-23页 |
三、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与大陆法系鉴定人制度的比较 | 第23-25页 |
(一) 程序启动权之归属 | 第24页 |
(二) 专家证人及鉴定人之资格 | 第24页 |
(三) 诉讼地位上的差异 | 第24-25页 |
(四) 专家证人与鉴定人的性质差异 | 第25页 |
四、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的弊端及改革 | 第25-30页 |
(一) 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弊端的理性分析 | 第25-27页 |
(二) 英美法系应对专家证人制度的弊端所作出的改革 | 第27-30页 |
第二部分 我国现行民事鉴定制度分析及借鉴专家证人制度探讨 | 第30-38页 |
一、我国现行民事鉴定制度的特点分析 | 第30-32页 |
二、我国现行鉴定制度解决专业性问题的缺陷 | 第32-34页 |
(一) 解决专业问题的功能局限性 | 第32页 |
(二) 我国现行民事鉴定制度实际上形成了裁判权的让渡 | 第32-33页 |
(三) 鉴定的等级划分违背了鉴定的科学规律 | 第33页 |
(四) 鉴定正义的程序保障机制缺失 | 第33-34页 |
三、借鉴专家证人制度的意义 | 第34-35页 |
(一) 有利于与民事审判模式改革相呼应 | 第34页 |
(二) 有利于程序公正的实现 | 第34-35页 |
(三) 有利于满足民事案件多元性鉴定的需要 | 第35页 |
四、借鉴专家证人制度的理性思考 | 第35-38页 |
(一) 理论界的观点 | 第35-36页 |
(二) 我国引入专家证人制度面临的障碍和挑战 | 第36-38页 |
第三部分 借鉴专家证人制度,完善我国鉴定制度的探索 | 第38-48页 |
一、借鉴专家证人制度的方式 | 第38-40页 |
二、完善我国鉴定人制度的初步设想 | 第40-48页 |
(一) 明确鉴定的属性 | 第40-41页 |
(二) 灵活处理鉴定人资格的认定 | 第41-42页 |
(三) 加强当事人在鉴定启动中的主导作用 | 第42-43页 |
(四) 明确规定鉴定人的法律责任 | 第43-45页 |
(五) 建立鉴定人出庭作证机制 | 第45-46页 |
(六) 完善鉴定结论的采信制度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