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1 对外劳务输出的基本理论 | 第13-18页 |
·劳务输出的涵义 | 第13-14页 |
·劳务输出的基本涵义 | 第13页 |
·劳务输出与国际劳务合作的关系 | 第13页 |
·劳务输出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关系 | 第13-14页 |
·劳务输出的类型 | 第14-15页 |
·按所有制经营形式划分的类型 | 第14页 |
·按劳务输出组织形式划分的类型 | 第14页 |
·按劳务输出方式划分的类型 | 第14-15页 |
·关于劳务输出动机的主流思想 | 第15-16页 |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 第15页 |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 第15-16页 |
·马克思关于劳务输出动机的基本观点 | 第16页 |
·关于劳务输出影响的主要理论 | 第16-18页 |
·俄林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 第16-17页 |
·雷布钦斯基定理 | 第17页 |
·马克思关于劳务输出影响的基本观点 | 第17-18页 |
2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18-29页 |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 | 第18-20页 |
·我国劳务输出的数量不断增多 | 第18页 |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领域和地域不断拓宽 | 第18-19页 |
·政府部门对劳务输出的管理正走上规范化正轨 | 第19-20页 |
·我国发展对外劳务输出的优势 | 第20-22页 |
·我国可供劳务资源丰富 | 第20页 |
·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 第20-21页 |
·我国劳动力结构完备 | 第21页 |
·我国具有自己的技术优势 | 第21-22页 |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5页 |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 第22页 |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制不够健全 | 第22页 |
·我国劳务市场经营秩序比较混乱 | 第22-23页 |
·政府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 第23页 |
·我国劳务出口的经营方式单一 | 第23-24页 |
·对外派劳动者的权益缺乏法律保护 | 第24-25页 |
·我国劳务输出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25-29页 |
·对外劳务合作经营权过于集中 | 第25页 |
·劳务输出立法层级较低 | 第25-26页 |
·缺乏统一协调的劳务输出支持体制 | 第26页 |
·我国劳务输出的渠道单一 | 第26-27页 |
·许多国家在劳务输入方面设立各种贸易壁垒 | 第27-29页 |
3 对外劳务输出合同的内容及其法律适用的分析 | 第29-35页 |
·对外劳务输出合同的内容 | 第29-31页 |
·劳务合作合同的内容 | 第29-30页 |
·劳动合同的内容 | 第30-31页 |
·对外劳务输出合同的法律适用 | 第31-35页 |
·适用当事人合意选择的法律解决劳务纠纷 | 第31-32页 |
·适用有关国际公约解决劳务纠纷 | 第32页 |
·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解决劳务纠纷 | 第32-33页 |
·适用劳动法中的强制性规定解决劳务纠纷 | 第33-35页 |
4 关于我国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保护的思考 | 第35-42页 |
·我国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受侵害的表现形式 | 第35-36页 |
·我国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分析 | 第36-37页 |
·我国政府对劳务合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36页 |
·境外雇主对外派劳务人员进行虐待性雇佣 | 第36-37页 |
·外派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 第37页 |
·外派劳务人员缺乏自我保障的意识和能力 | 第37页 |
·对我国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保护的建议 | 第37-42页 |
·构建外派劳务争议的劳动法处理机制 | 第37-38页 |
·我国政府及外派企业的制度保护 | 第38-40页 |
·简化诉讼程序保护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 | 第40-42页 |
5 完善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制度的建议 | 第42-48页 |
·增强政府在国际劳务合作中的作用 | 第42-45页 |
·改革外派劳务经营权审批制度 | 第42-43页 |
·鼓励、开发和利用民间渠道 | 第43页 |
·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 | 第43-44页 |
·积极开拓海外劳务市场 | 第44-45页 |
·在发展普通劳务输出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高级劳务输出 | 第45页 |
·立法须以保障外派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中心 | 第45-46页 |
·立法须与国际劳工公约相衔接 | 第46页 |
·制定专门的劳务输出法律 | 第46-48页 |
6 结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