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10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及有利区预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主要工作量及成果 | 第14-16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14页 |
·主要认识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3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6-18页 |
·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构造演化背景 | 第17-18页 |
·长组沉积演化背景 | 第18-21页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8-20页 |
·沉积演化特征 | 第20-21页 |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3-34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3-28页 |
·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层 | 第23-27页 |
·地层对比的方法 | 第27-28页 |
·研究区长10地层特征 | 第28-34页 |
·地层垂向变化特征 | 第29-30页 |
·地层横向变化特征 | 第30-34页 |
第四章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 第34-49页 |
·沉积相划分标志 | 第34-40页 |
·岩石颜色特征 | 第34页 |
·岩石类型及岩性特征 | 第34-36页 |
·岩石的粒度特征 | 第36-37页 |
·沉积构造特征 | 第37-39页 |
·测井相特征 | 第39-40页 |
·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40-43页 |
·分流河道微相 | 第41页 |
·分流河道间微相 | 第41-43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43-46页 |
·剖面相分析 | 第46-49页 |
第五章 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 第49-60页 |
·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49-54页 |
·长10_1~3期沉积相特征 | 第49-50页 |
·长10_1~(2-3)期沉积相特征 | 第50-52页 |
·长10_1~(2-2)期沉积相特征 | 第52页 |
·长10_1~(2-1)期沉积相特征 | 第52-54页 |
·长10_1~1期沉积相特征 | 第54页 |
·砂体展布规律 | 第54-60页 |
·长10_1~3期砂体展布特征 | 第54-56页 |
·长10_1~(2-3)期砂体展布特征 | 第56页 |
·长10_1~(2-2)期砂体展布特征 | 第56-58页 |
·长10_1~(2-1)期砂体展布特征 | 第58页 |
·长10_1~1期砂体展布特征 | 第58-60页 |
第六章 储层物性特征研究 | 第60-65页 |
·储层孔隙类型 | 第60-61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61-62页 |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5页 |
第七章 油藏控制因素与有利区块预测 | 第65-73页 |
·油藏特征 | 第65-67页 |
·岩性油气藏 | 第66页 |
·构造—岩性复合油藏 | 第66-67页 |
·油藏控制因素分析 | 第67-69页 |
·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是油气聚集成藏的基础条件 | 第67页 |
·良好的储集层是油气富集的重要场所 | 第67-68页 |
·河道间泥岩和成岩致密砂岩层的上倾遮挡作用 | 第68页 |
·构造背景控制油气运移和富集 | 第68-69页 |
·有利区预测 | 第69-73页 |
·有利区预测依据 | 第69页 |
·有利区块预测 | 第69-73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图版 | 第77-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