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4页 |
一、引言 | 第8-10页 |
(一) 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 研究思路和组织框架 | 第9-10页 |
二、基本概念 | 第10页 |
(一) 民用航空的定义、分类和组成 | 第10页 |
(二)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0页 |
三、中国民航产业发展与现状 | 第10-14页 |
(一) 中国民航的改革历程 | 第10-12页 |
(二) 中国民航产业现状 | 第12页 |
(三) 中国民航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一、自然垄断理论 | 第14-15页 |
(一) 从成本的角度认知的自然垄断 | 第14页 |
(二) 从产业市场需求角度界定的自然垄断 | 第14-15页 |
二、市场供求理论 | 第15-16页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第三章 中国民航产业需求的实证分析 | 第19-29页 |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19-25页 |
(一) 问卷设计 | 第19页 |
(二) 数据收集 | 第19-20页 |
(三) 数据分析 | 第20-25页 |
二、民航需求市场分析 | 第25-29页 |
(一) 民航需求特点 | 第25-27页 |
(二) 民航需求市场细分 | 第27-29页 |
第四章 中国民航产业供给主体研究 | 第29-54页 |
一、中国民航供给研究之一—产业基本经济特征 | 第29-34页 |
(一) 民航供给的自然垄断性 | 第29-31页 |
(二) 沉没成本在民航供给中的表现 | 第31-32页 |
(三) 民航供给的普遍服务性 | 第32页 |
(四) 民航供给的竞争性 | 第32-34页 |
(五) 小结 | 第34页 |
二、中国民航供给研究之二—政府对民航供给市场的管制 | 第34-38页 |
(一) 政府管制理论 | 第34-35页 |
(二) 中国政府对民航产业的管制现状与分析 | 第35-38页 |
(三) 小结 | 第38页 |
三、中国民航供给研究之三—供给市场结构分析 | 第38-46页 |
(一) 寡头垄断市场的经济学解释 | 第38-39页 |
(二) 各航空公司旅客运输市场份额 | 第39-40页 |
(三) 中国民航产业市场集中度 | 第40-43页 |
(四) 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 第43-45页 |
(五) 小结 | 第45-46页 |
四、中国民航供给研究之四—供给行为分析 | 第46-54页 |
(一) 价格竞争 | 第46-50页 |
(二) 服务及新技术竞争 | 第50-52页 |
(三) 战略联盟 | 第52-53页 |
(四)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优化民航产业供给市场 | 第54-60页 |
一、市场定位 | 第54-56页 |
(一) 市场定位理论 | 第54页 |
(二) 民航企业的市场定位和供给模式分析 | 第54-56页 |
二、优化民航产业供给 | 第56-60页 |
(一) 目前中国民航供给市场主要问题分析 | 第56-58页 |
(二) 构建“寡头垄断、分层竞争”的有效竞争模型 | 第58-59页 |
(三)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民航供给模式探讨—低成本运营战略 | 第60-74页 |
一、低成本运营战略 | 第60-62页 |
(一) 国际低成本航空公司发展状况 | 第60页 |
(二) 低成本运营模式存在的原因 | 第60-61页 |
(三) 低成本航空公司运营模式 | 第61-62页 |
二、中国发展低成本民航供给模式的分析 | 第62-66页 |
(一) 中国低成本供给发展的条件 | 第62-63页 |
(二) 中国低成本供给发展的限制因素 | 第63-66页 |
三、春秋航空低成本供给实践 | 第66-70页 |
(一) 春秋航空低成本供给模式探索 | 第67-68页 |
(二) 春秋航空面临的困境 | 第68-70页 |
四、小结 | 第70-74页 |
(一) 低成本供给模式对中国民航产业的推动 | 第70-72页 |
(二) 社会福利的增加 | 第72-73页 |
(三) 多样化需求与多样化供给 | 第73-74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 | 第79-81页 |
后记 | 第81-8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