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6页 |
第一节 氮氧化物的大气化学行为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 第14-18页 |
1 大气化学行为 | 第14-18页 |
·臭氧生成反应 | 第14-16页 |
·HNO_x生成反应 | 第16-17页 |
·烷基硝酸酯类物质生成反应 | 第17-18页 |
2 生态环境意义 | 第18页 |
第二节 氮氧化物的主要源 | 第18-20页 |
第三节 土壤氮氧化物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 第20-32页 |
1 排放过程 | 第20-22页 |
2 影响因素 | 第22-32页 |
·土壤氮素水平 | 第23-26页 |
·土壤水分含量 | 第26-29页 |
·土壤温度 | 第29-30页 |
·大气NO浓度 | 第30-31页 |
·土壤有机碳(SOC)和C/N | 第31页 |
·土壤pH值 | 第31-32页 |
·人类活动 | 第32页 |
第四节 土壤氮氧化物排放研究局限性分析 | 第32-35页 |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及论文纲要 | 第35-36页 |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和实验设计 | 第36-45页 |
第一节 研究地区概况 | 第36-39页 |
1 南亚热带自然概况 | 第36-37页 |
2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 第37-39页 |
3 蔬菜地概况 | 第39页 |
第二节 实验设计 | 第39-45页 |
1 设计思路 | 第39-41页 |
2 技术路线 | 第41页 |
3 采样及分析方法 | 第41-45页 |
·NO通量测定系统 | 第41-43页 |
·动态箱法 | 第41-42页 |
·静态箱法 | 第42-43页 |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 第43-45页 |
·土壤温度和湿度 | 第43页 |
·土壤中有效氮指标分析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南亚热带两类典型森林土壤NO排放 | 第45-5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47-59页 |
1 NO排放通过及其季节动态 | 第47-48页 |
2 土壤湿度与NO排放 | 第48-53页 |
3 土壤温度和NO排放 | 第53页 |
4 土壤湿度与温度的综合作用对NO排放的影响 | 第53-55页 |
5 土壤有效氮与NO排放 | 第55页 |
6 全年NO排放量估算 | 第55-59页 |
第四章 南亚热带典型森林土壤NO排放对外加氮磷的响应 | 第59-6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 | 第60-62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62-68页 |
1 环境因子 | 第62-63页 |
2 施肥前NO排放 | 第63页 |
3 施肥后NO排放 | 第63-65页 |
4 控制因子 | 第65-67页 |
5 输入的氮以NO的形式损失的比例(F_(NO))估算 | 第67-68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干季模拟降雨对南亚热带森林土壤NO排放的影响 | 第69-7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69页 |
第二节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 第69-70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70-77页 |
1 处理后土壤湿度和温度变化 | 第70页 |
2 NO排放 | 第70-73页 |
3 土壤湿度和NO排放相关性 | 第73页 |
4 影响因素 | 第73-75页 |
5 PULSE对全年NO排放量贡献 | 第75-77页 |
第六章 南亚热带典型蔬菜地土壤NO排放研究 | 第77-8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77-78页 |
第二节 样地描述与管理 | 第78-79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79-86页 |
1.NO排放通量 | 第79-81页 |
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81-83页 |
3 氮以NO形式损失率 | 第83-84页 |
4 对区域NO排放的意义 | 第84-86页 |
第七章 南亚热带典型菜地土壤NO和NH_3排放对三种氮肥的响应 | 第86-9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86-88页 |
第二节 实验设计及数据统计分析 | 第88-89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89-98页 |
1 土壤理化性质 | 第89页 |
2 NO排放通量 | 第89-95页 |
3 NH_3排放 | 第95-96页 |
4 对区域大气NO_x排放的意义 | 第96-98页 |
第八章 土壤源NO和NH_3氮同位素特征研究 | 第98-11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8-99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3页 |
1 试剂 | 第99页 |
2 实验设计 | 第99-100页 |
3 NO和NH_3排放通量测定 | 第100页 |
4 用于同位素测定的NO和NH_3样品捕集 | 第100-101页 |
5 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 | 第101-102页 |
6 氮同位素测定 | 第102-103页 |
7 方法评估 | 第103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0页 |
1 方法评估 | 第103页 |
2 NO和NH_3排放通量 | 第103-104页 |
3 土壤源NO的δ~(15)N值 | 第104-105页 |
4 土壤源NH_3的δ~(15)N值 | 第105-106页 |
5 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δ~(15)N值变化 | 第106-108页 |
6 与其他源的比较 | 第108-110页 |
第九章 结语 | 第110-117页 |
第一节 全文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1.主要结论 | 第110-111页 |
2.主要创新点 | 第111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紧迫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111-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9页 |
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