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矿山废弃地与生态恢复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前言 | 第11页 |
·矿山废弃地对环境的影响 | 第11-13页 |
·景观和植被破坏 | 第11-12页 |
·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 | 第12页 |
·重金属污染 | 第12-13页 |
·地表水和大气污染 | 第13页 |
·生物多样性锐减 | 第13页 |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 | 第13-14页 |
·国外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 | 第14-15页 |
·我国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现状 | 第15页 |
·我国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展望 | 第15-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9页 |
第二章 研究地点与方法 | 第19-29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9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9-22页 |
·平乐锰矿区 | 第19-20页 |
·荔浦锰矿区 | 第20页 |
·八一锰矿区 | 第20页 |
·对照地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样品采集 | 第22页 |
·样品处理 | 第22-23页 |
·样品分析 | 第23-24页 |
·质量控制 | 第24页 |
·评价方法 | 第24-25页 |
·污染程度评价法 | 第24-25页 |
·地累积指数法 | 第25页 |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 第25页 |
·评价标准与污染等级 | 第25-26页 |
·生物富集系数和生物转移系数 | 第26-27页 |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广西锰矿废弃地土壤理化性质及肥力评价 | 第29-34页 |
·前言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平乐矿区废弃地土壤营养状况 | 第29-30页 |
·荔浦矿区废弃地土壤营养状况 | 第30页 |
·八一矿区废弃地土壤营养状况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广西锰矿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34-45页 |
·前言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三锰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全量 | 第34-36页 |
·三锰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 | 第36-37页 |
·三锰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37-39页 |
·污染指数及污染程度评价 | 第37-38页 |
·地累积指数及污染程度评价 | 第38-39页 |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及风险程度评价 | 第39页 |
·讨论 | 第39-42页 |
·小结 | 第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第五章 锰矿废弃地主要优势植物重金属含量及其富集特征 | 第45-59页 |
·前言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5页 |
·广西锰矿废弃地优势植物与恢复现状 | 第45-48页 |
·平乐矿区废弃地优势植物及恢复现状 | 第47页 |
·荔浦矿区废弃地优势植物及恢复现状 | 第47-48页 |
·八一矿区废弃地优势植物及恢复现状 | 第48页 |
·三锰矿区主要优势植物重金属含量 | 第48-53页 |
·平乐矿区主要优势植物重金属含量 | 第48-49页 |
·荔浦矿区主要优势植物重金属含量 | 第49-51页 |
·八一矿区废弃地优势植物重金属含量 | 第51-53页 |
·三锰矿区主要优势植物重金属富集特征 | 第53-55页 |
·平乐矿区主要优势植物重金属富集特征 | 第53-54页 |
·荔浦矿区主要优势植物重金属富集特征 | 第54页 |
·八一矿区主要优势植物重金属富集特征 | 第54-55页 |
·讨论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第六章 木荷的锰耐性和富集特征 | 第59-67页 |
·前言 | 第59页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研究材料 | 第59页 |
·沙培试验 | 第59-60页 |
·植物样品处理分析 | 第6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室内培养条件下锰对木荷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60-62页 |
·不同锰处理水平下木荷对锰的吸收特征 | 第62页 |
·不同锰处理水平下木荷的生物量及锰累积量 | 第62-63页 |
·讨论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七章 广西锰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 第67-78页 |
·广西锰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现状 | 第67页 |
·广西锰矿废弃地生态恢复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67页 |
·广西锰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 | 第67-68页 |
·广西锰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过程 | 第68-70页 |
·广西锰矿废弃地生态恢复措施 | 第70-72页 |
·土壤整治 | 第70页 |
·表土覆盖 | 第70页 |
·土壤改良 | 第70-71页 |
·添加营养物质提高土壤肥力 | 第70-71页 |
·施用石灰等物质调节土壤p H 值 | 第71页 |
·施加有机肥料 | 第71页 |
·植被恢复 | 第71-72页 |
·选择先锋植物和适宜树种的主要依据 | 第71-72页 |
·植物种的选择 | 第72页 |
·植被配置模式 | 第72页 |
·其他恢复措施 | 第72页 |
·广西锰矿废弃地生态恢复模式 | 第72-74页 |
·林业恢复模式 | 第72-73页 |
·农业恢复模式 | 第73页 |
·其他恢复模式 | 第73-74页 |
·广西锰矿废弃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 | 第74-75页 |
·锰矿废弃地生态恢复成功的评价标准 | 第74页 |
·锰矿废弃地生态恢复评价方法 | 第74-75页 |
·广西锰矿废弃地生态恢复后期维护 | 第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78-82页 |
参考文献总目录 | 第82-89页 |
附录 | 第89-92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