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论文的缘起 | 第10-12页 |
·由城市的四大活动想到的 | 第10页 |
·由城市意象想到的 | 第10-12页 |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周围空间环境的组成要素 | 第12页 |
·小结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 | 第13-22页 |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界定 | 第13页 |
·道路交叉口的形成 | 第13-14页 |
·道路交叉口形成的历史 | 第14-15页 |
·早期的耕作制度 | 第14页 |
·传统的营建技法 | 第14页 |
·社会经济形态 | 第14-15页 |
·平面道路交叉口分析 | 第15-17页 |
·平面交叉口的作用 | 第15页 |
·交叉口车流间的基本矛盾 | 第15-17页 |
·交叉口的型式 | 第17页 |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 第17-19页 |
·车辆交通组织 | 第17-19页 |
·行人交通组织 | 第19页 |
·交叉口的视距 | 第19-20页 |
·平面交叉口设计 | 第20-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城市道路交叉口周围空间的建筑 | 第22-3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2页 |
·交叉口的建筑 | 第22-23页 |
·交叉口的建筑设计是城市节点设计的重要内容 | 第22页 |
·交叉口建筑设计是提高城市可识别性的有效手段 | 第22-23页 |
·交叉口的建筑设计是街道空间流畅衔接的重要途径 | 第23页 |
·道路交叉口空间建筑的历史 | 第23-30页 |
·西方城市道路交叉口空间建筑的历史 | 第23-28页 |
·中国交叉口建筑形态设计的演变历程 | 第28-30页 |
·中西方交叉口建筑形态差异分析 | 第30-31页 |
·从功能上分析 | 第30页 |
·从形体和空间上分析 | 第30页 |
·从宏观结构关系上分析 | 第30页 |
·从设计思想上分析 | 第30-31页 |
·城市道路交叉口周围空间的建筑由城市、地段、场地三个环境层面共同决定 | 第31-32页 |
·城市层面环境的影响因素 | 第31页 |
·地段层面环境的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场地层面环境的影响因素 | 第32页 |
·城市道路交叉口周围空间建筑设计的原则 | 第32-34页 |
·安全可靠性 | 第32-33页 |
·提示标识性 | 第33页 |
·文化艺术性 | 第33页 |
·整体协调性 | 第33-34页 |
·城市道路交叉口建筑分类 | 第34页 |
·城市道路交叉口空间步行系统 | 第34-35页 |
·人行天桥 | 第34页 |
·建筑与交通空间一体化 | 第34-35页 |
·交叉口建筑转角的处理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道路交叉口周围的广场 | 第38-48页 |
·广场的定义 | 第38页 |
·广场与道路之间的基本关系 | 第38-39页 |
·西方城市广场的发展历史 | 第39-42页 |
·现代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 | 第42-47页 |
·广场的空间形态 | 第43-44页 |
·广场的空间围合 | 第44-45页 |
·广场的尺度 | 第45页 |
·广场设计的原则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其他要素 | 第48-51页 |
·小品 | 第48页 |
·植物 | 第48-49页 |
·水体 | 第49页 |
·路灯 | 第49页 |
·广告标牌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邯郸市道路交叉口的实例分析 | 第51-59页 |
·邯郸市交通背景 | 第51页 |
·邯郸市主城区道路概况 | 第51-53页 |
·道路网等级结构与指标体系 | 第51-52页 |
·主城区现状道路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 第52-53页 |
·邯郸市典型道路交叉口的实例分析 | 第53-57页 |
·人民路与中华大街交叉口 | 第53-55页 |
·和平路与中华大街交叉口 | 第55-56页 |
·和平路与陵西大街交叉口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9-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录 | 第70-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