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 1 草坪与草坪病害 | 第12-14页 |
| 2 弯孢霉叶斑病的病原学研究 | 第14-17页 |
| ·弯孢霉叶斑病的病原 | 第14-16页 |
| ·弯孢霉的形态特征 | 第16页 |
| ·弯孢霉的生物学特性 | 第16-17页 |
| 3 植物病原菌侵染过程的观察 | 第17-21页 |
| ·植物病原真菌的侵染途径 | 第18-20页 |
| ·植物病原真菌侵染过程的观察 | 第20-21页 |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狗牙根弯孢霉叶斑病的病原鉴定 | 第23-3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 ·狗牙根叶斑病叶的采集、菌株的分离培养与纯化 | 第23-24页 |
| ·狗牙根草坪叶斑病病叶的采集 | 第23页 |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第23页 |
| ·分离菌株的单孢纯化 | 第23-24页 |
|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24页 |
| ·杂交狗牙根草的种植 | 第24页 |
| ·菌丝块接种 | 第24页 |
| ·病原菌的再分离 | 第24页 |
|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24-25页 |
| ·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的形态观察 | 第24-25页 |
| ·产孢表型的观察 | 第25页 |
| ·形态学鉴定依据 | 第25页 |
| ·rDNA-ITS鉴定 | 第25-26页 |
| ·菌丝体的培养、收集 | 第25页 |
| ·DNA提取 | 第25页 |
| ·扩增引物 | 第25页 |
| ·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 | 第25-26页 |
| ·序列分析 | 第26页 |
| ·病原菌寄主范围的测定 | 第26-27页 |
| ·植物材料的准备 | 第26页 |
| ·接种方法 | 第26-2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27页 |
|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27-29页 |
| ·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以及分生孢子与分生孢子梗的形态 | 第27-28页 |
| ·产孢表型 | 第28-29页 |
| ·形态学鉴定 | 第29页 |
| ·rDNA-ITS序列分析 | 第29-30页 |
| ·寄主范围的测定 | 第30-32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弯孢霉叶斑病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34-4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4页 |
|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4页 |
| ·不同pH值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5页 |
| ·不同氮源对菌丝体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5页 |
| ·菌丝体与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测定 | 第35-36页 |
| ·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36页 |
| ·供试药剂 | 第36页 |
| ·药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36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6-3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不同pH值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 ·菌丝体与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测定 | 第42-43页 |
| ·不同药剂对病原菌的毒力测定 | 第43-45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Curvularia verruculosus对四种禾本科植物侵染过程的观察 | 第47-5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 ·供试的寄主植物 | 第47页 |
| ·孢子悬浮液接种 | 第47-48页 |
| ·接种组织的染色与保存 | 第48页 |
| ·病原菌侵染过程的观察 | 第48页 |
| ·取样镜检、拍照 | 第48页 |
| ·侵染结构的观察 | 第4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 ·孢子的萌发 | 第48-50页 |
| ·病菌的侵入 | 第50-53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