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甫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4页 |
前言 | 第14-26页 |
一、研究概况 | 第16-2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三、资料情况 | 第21-23页 |
四、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 第23-26页 |
第一章 陈光甫的早年时期 | 第26-54页 |
第一节 青少年时期 | 第26-36页 |
·镇江的儿时生活 | 第27-30页 |
·汉口的学徒生活 | 第30-33页 |
·海关邮政局里的陈光甫 | 第33-36页 |
第二节 求学美国 | 第36-44页 |
·万国博览会 | 第36-39页 |
·美国求学 | 第39-44页 |
第三节 回国后的经历 | 第44-54页 |
·“南洋劝业会” | 第44-46页 |
·江苏银行 | 第46-54页 |
第二章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创建与发展 | 第54-149页 |
第一节 初创期:1915年至1926年 | 第54-81页 |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立的背景 | 第55-57页 |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创建 | 第57-62页 |
·银行初期的经营方针 | 第62-81页 |
第二节 发展期:1927年至1937年 | 第81-116页 |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发展的政治基础 | 第81-85页 |
·大力发展储蓄 | 第85-90页 |
·银行业务范围的推广 | 第90-105页 |
·汇兑与押汇业务的活跃 | 第105-109页 |
·领用兑换券和对官僚资本的依赖 | 第109-112页 |
·陈光甫与银行公会 | 第112-116页 |
第三节 战乱期:1937年至1949年 | 第116-132页 |
·应付提存,扩大外汇经营与商业贸易 | 第116-122页 |
·随缘善变,转向美国 | 第122-126页 |
·扩大外汇储备,转移银行资本 | 第126-132页 |
第四节 陈光甫的银行经营管理思想 | 第132-149页 |
·银行的企业化经营思想 | 第132-138页 |
·信誉是银行生存的根本 | 第138-142页 |
·银行是为社会服务的 | 第142-145页 |
·人才是创新和发展的保证 | 第145-149页 |
第三章 中国旅行社 | 第149-198页 |
第一节 中国旅行社创立的背景 | 第149-158页 |
第二节 中国旅行社发展的经过 | 第158-171页 |
第三节 中国旅行社的主要业务 | 第171-189页 |
第四节 陈光甫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思想 | 第189-198页 |
第四章 抗战中的陈光甫 | 第198-236页 |
第一节 币制改革与中美白银协定 | 第199-209页 |
·法币改革 | 第200-203页 |
·中美白银协定 | 第203-209页 |
第二节 “桐油贷款”与“滇锡贷款” | 第209-227页 |
·“桐油贷款” | 第209-216页 |
·“滇锡贷款” | 第216-221页 |
·促使按期还贷,建立国际信誉 | 第221-223页 |
·世界贸易公司 | 第223-227页 |
第三节 与国民党政府的继续合作 | 第227-236页 |
·贸易调整委员会 | 第227-230页 |
·平准基金委员会 | 第230-236页 |
第五章 1949年前后的陈光甫 | 第236-271页 |
第一节 共产党的盛情相邀 | 第236-246页 |
第二节 持续八个月的电汇事件 | 第246-251页 |
第三节 漫长而艰难的资产解冻历程 | 第251-271页 |
第六章 陈光甫的政治态度与倾向 | 第271-297页 |
第一节 与国民党人的早期渊源关系 | 第272-274页 |
第二节 国共分裂时政治态度的变化 | 第274-280页 |
第三节 抗战时协助政府赴美借款 | 第280-283页 |
第四节 短暂的国民政府委员 | 第283-290页 |
第五节 历史转折关头的抉择 | 第290-297页 |
结语 | 第297-30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04-31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314-315页 |
致谢 | 第315-3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