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引言 | 第6-8页 |
第一章 虚静思想的哲学依据 | 第8-19页 |
一、“虚静”观念的产生 | 第8-9页 |
二、虚静——道与体道 | 第9-19页 |
第二章 虚静与艺术构思的精神状态 | 第19-25页 |
一、艺术构思的基本前提 | 第19-22页 |
二、虚静何以成为审美心胸 | 第22-25页 |
第三章 虚静在艺术思维中的位置 | 第25-33页 |
一、虚静在于主客合一 | 第25-26页 |
二、虚静与物感 | 第26-29页 |
三、受禅宗影响下的“不离不染”的思维方式与“虚静”的交融 | 第29-33页 |
第四章 虚静体道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 | 第33-41页 |
一、虚静贯穿于无我之境的始终 | 第34-36页 |
二、虚静成就创作主体的人格修养 | 第36-38页 |
三、虚静实现至高艺术品格的最终依据 | 第38-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注释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46-48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48-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