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泌尿生殖器肿瘤论文--女性生殖器肿瘤论文--子宫肿瘤论文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子宫肌瘤相关性的研究

提要第1-9页
英文缩写第9-10页
引言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7页
 1 子宫肌瘤的病因学研究第12-15页
   ·遗传因素第12-13页
   ·环境因素第13-15页
   ·生殖因素第15页
 2 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研究第15-19页
   ·子宫肌瘤的来源第15-16页
   ·卵巢性激素与子宫肌瘤第16-18页
   ·生长因子与子宫肌瘤第18-19页
   ·其他因素与子宫肌瘤第19页
 3 子宫肌瘤的症状与体征第19-21页
   ·子宫肌瘤的主要症状第19-21页
   ·子宫肌瘤的主要体征第21页
 4 子宫肌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第21-27页
   ·HMGI-C 和 HMGI-Y 基因第22-24页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第24-25页
   ·B 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 基因(Bcl-2)第25页
   ·间隙连接基因connexi1143 (cx43)第25-26页
   ·ER 基因第26页
   ·PR 基因第26-27页
   ·其他相关基因第27页
 5 单核苷酸多态性第27-37页
   ·SNPs 的分布第28页
   ·SNPs 的特点和优点第28-29页
   ·SNPs 的研究方法第29-33页
   ·SNPs 数据库第33-34页
   ·SNPs 的医学意义及其应用第34-37页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第37-47页
 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37-38页
   ·主要仪器和器材第37-38页
   ·主要试剂第38页
 2 研究对象与样本收集第38-39页
   ·样本来源及数量第38-39页
   ·血样收集与处理第39页
   ·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排除第39页
 3 基因组 DNA 提取第39-40页
   ·DNA 提取步骤第39页
   ·DNA 含量及纯度的检测第39-40页
 4 确定候选基因及候选基因上的 SNPs第40-41页
   ·确定候选基因上含有RFLP 位点的SNPs第40页
   ·杂合度鉴定第40-41页
 5 PCR 引物设计第41-43页
 6 DNA 扩增第43-44页
   ·PCR 反应体系第43页
   ·PCR 反应循环第43页
   ·PCR 产物的电泳鉴定第43-44页
 7 SNPs 基因分型第44页
   ·限制性酶切反应第44页
   ·电泳及基因型判断第44页
 8 建立数据库第44-46页
   ·Excel Database第45页
   ·SPSS database第45-46页
 9 统计学处理第46-47页
   ·Hardy-Weinberg(H-W)平衡检验第46页
   ·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第46页
   ·SNPs 位点与子宫肌瘤相关性分析第46页
   ·多位点联合分析第46-47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第47-54页
 1 遗传标记的选择第47页
 2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年龄分布第47页
 3 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第47-50页
   ·SNP1 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第48-49页
   ·SNP2 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第49页
   ·SNP3 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第49-50页
   ·SNP4 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第50页
 4 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结果第50-51页
 5 ER 基因多态性与子宫肌瘤的关系第51-54页
   ·SNP1 基因多态性与子宫肌瘤的关系第51页
   ·SNP2 基因多态性与子宫肌瘤的关系第51-52页
   ·SNP3 基因多态性与子宫肌瘤的关系第52页
   ·SNP4 基因多态性与子宫肌瘤的关系第52页
   ·各SNP 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子宫肌瘤的关系第52-54页
第四章 讨论第54-62页
 1 研究方案和分析方法第54-56页
   ·研究对象的选择第54页
   ·遗传标记的选择第54-55页
   ·实验方法的选择第55页
   ·分析方法的选择第55-56页
 2 ER 基因的结构及功能特点第56-57页
 3 SNPs 与子宫肌瘤的关系第57-62页
   ·SNP1 和 SNP2 基因多态性与子宫肌瘤的关系第58-59页
   ·SNP3 和 SNP4 基因多态性与子宫肌瘤的关系第59-60页
   ·各SNP 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子宫肌瘤的关系第60-62页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2页
附录第72-74页
中文摘要第74-77页
ABSTRACT第77-80页
作者简介第80-81页
导师简介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文科生立体几何向量法解题教学研究
下一篇:波生坦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基底动脉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