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9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 第一章 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 1 中性粒细胞的发育分化 | 第13-14页 |
| 2 中性粒细胞与先天免疫 | 第14-15页 |
| 3 中性粒细胞功能的调节 | 第15-16页 |
| 4 中性粒细胞介导炎症与粘附分子之间的关系 | 第16-17页 |
| 5 中性粒细胞凋亡 | 第17-18页 |
| 6 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实验方法的研究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奶牛乳腺的防御机制与乳腺炎病理学 | 第21-29页 |
| 1 乳头管的屏障作用 | 第21-22页 |
| 2 乳腺的免疫应答反应 | 第22-24页 |
| 3 免疫细胞的趋化性、吞噬和杀细菌作用 | 第24-25页 |
| 4 其它可溶性因子 | 第25页 |
| 5 围产期奶牛乳腺炎 | 第25-26页 |
| 6 免疫抑制与乳腺炎的发病机理 | 第26-27页 |
| 7 牛奶体细胞计数水平和临床性乳腺炎 | 第27页 |
| 8 讨论和结论 | 第27-29页 |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29-62页 |
| 第一章 L-选择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9-4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6页 |
| ·材料 | 第29-31页 |
| ·方法 | 第31-36页 |
| 2 结果 | 第36-37页 |
| ·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奶牛中性粒细胞 | 第36页 |
| ·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效价 | 第36页 |
| ·细胞融合、筛选和克隆 | 第36-37页 |
| 3 讨论 | 第37-39页 |
| ·关于中性粒细胞的分离方法 | 第37页 |
| ·关于免疫方案 | 第37页 |
| ·关于细胞融合 | 第37-38页 |
| ·克隆和筛选 | 第38页 |
| ·影响腹水产量的因素 | 第38-39页 |
| 4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二章 L-选择素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 第40-5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 ·材料 | 第40页 |
| ·方法 | 第40-44页 |
| 2 结果 | 第44-50页 |
| ·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及腹水效价 | 第44-45页 |
| ·腹水蛋白含量测定 | 第45页 |
| ·腹水中有效抗体浓度测定 | 第45页 |
| ·单抗亚类鉴定 | 第45-46页 |
| ·杂交瘤细胞染色体众数 | 第46页 |
| ·三株单克隆抗体纯化后的SDS-PAGE 电泳结果 | 第46-47页 |
| ·单抗亲和力常数测定 | 第47-49页 |
| ·单克隆抗体的抗原识别位点分析 | 第49-50页 |
| ·单克隆抗体识别抗原特性 | 第50页 |
| 3 讨论 | 第50-52页 |
| ·单抗纯化 | 第50-51页 |
| ·腹水中抗体蛋白含量 | 第51页 |
| ·单抗亲和力 | 第51-52页 |
| 4 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三章 乳腺炎奶牛中性粒细胞L-选择素表达活性的研究 | 第53-6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6页 |
| ·材料 | 第53-54页 |
| ·方法 | 第54-56页 |
| 2 结果 | 第56-59页 |
| ·CD62L 在奶牛PMN 表达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 第56-59页 |
| ·CD62L 在奶牛PMN 分布的低压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第59页 |
| 3 讨论 | 第59-60页 |
| ·CD62L 在PMN 表达的动态变化 | 第59-60页 |
| ·CD62L 的表达与炎性反应的相关性 | 第60页 |
| ·PMN 表面脊样结构的分布及密度与乳腺炎性反应的相性 | 第60页 |
| 4 小结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 中文摘要 | 第70-72页 |
| 英文摘要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导师简介 | 第75-76页 |
| 作者简介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