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盈余管理动机的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启示 | 第11-12页 |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视角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本文一些主要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管理层 | 第15页 |
·激励 | 第15页 |
·盈余管理 | 第15-16页 |
第2章 盈余管理:理论溯源与动机分析 | 第16-25页 |
·盈余管理的概念 | 第16-17页 |
·信息经济学与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17-21页 |
·有效市场假说与柠檬市场效应及启示 | 第17-19页 |
·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 | 第19-21页 |
·契约理论与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21-25页 |
·企业契约理论及启示 | 第21-22页 |
·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 | 第22-25页 |
第3章 基于管理层激励视角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逻辑分析和研究假设 | 第25-33页 |
·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与管理层激励机制的不可或缺 | 第25-26页 |
·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 | 第25页 |
·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与管理层激励机制的不可或缺 | 第25-26页 |
·会计信息在管理层报酬契约中的作用 | 第26-28页 |
·业绩的会计衡量 | 第26-28页 |
·业绩的非会计衡量 | 第28页 |
·报酬契约的签订使管理者有动机也有可能产生盈余管理行为 | 第28-30页 |
·管理层努力程度的不可观察性令会计数字成为激励契约签定的重要依据 | 第28-29页 |
·我国会计准则的契约不完备性使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成为可能 | 第29-30页 |
·管理层报酬契约使管理层有动机也有可能利用盈余管理最大化自身的利益 | 第30页 |
·管理层持股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 | 第30-31页 |
·股票价格将有助于反映管理层的努力程度 | 第30页 |
·管理层持股有利于避免管理层行为的短期化,减弱其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30-31页 |
·在管理层报酬契约中加入股票价格信息,将会使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增大其个人利益的难度和成本增加 | 第31页 |
·研究假设 | 第31-33页 |
第4章 基于管理层激励视角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 第33-46页 |
·盈余管理的度量模型研究 | 第33-36页 |
·国外对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研究 | 第33-34页 |
·本文对盈余管理计量方法的选择 | 第34-36页 |
·数据准备 | 第36-38页 |
·变量的选择 | 第36-37页 |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37-38页 |
·研究方法与结果 | 第38-44页 |
·研究方法与检验模型 | 第38-39页 |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39页 |
·实证研究的结果 | 第39-44页 |
·对实证研究结果的解释 | 第44-46页 |
·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总额这一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原因分析 | 第44-45页 |
·管理层持股比例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原因分析 | 第45页 |
·国有企业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总额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比非国有企业显著的原因分析 | 第45-46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6-50页 |
·研究结论 | 第46页 |
·政策建议 | 第46-50页 |
·对管理层激励机制设计的政策建议 | 第46-47页 |
·对证券市场运行和监管的政策建议 | 第47-48页 |
·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政策建议 | 第48页 |
·对其他有关配套措施建设的政策建议 | 第48-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