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关于农村电商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2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关于乡村振兴与农村电商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4 研究现状简要评述 | 第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2.1 农村电商 | 第21-22页 |
2.1.1 农村电商的内涵 | 第21页 |
2.1.2 农村电子商务的主要特征 | 第21-22页 |
2.1.3 农村电子商务的典型模式 | 第22页 |
2.2 乡村振兴战略 | 第22-23页 |
2.2.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 | 第22页 |
2.2.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含义 | 第22-23页 |
2.2.3 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 | 第23页 |
2.3 定性比较分析法 | 第23-26页 |
2.3.1 定性比较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2.3.2 定性比较方法的推进与应用 | 第25-26页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2.4.1 循环累积因果论 | 第26页 |
2.4.2 增长极理论 | 第26页 |
2.4.3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 第26-27页 |
2.4.4 区域分工理论 | 第27-28页 |
3 农村电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联动机制 | 第28-32页 |
3.1 农村电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动力 | 第28-29页 |
3.1.1 农村电商助推乡村产业优化发展 | 第28页 |
3.1.2 农村电商助推就业创业空间拓展 | 第28页 |
3.1.3 农村电商助推农民生活水平改善 | 第28-29页 |
3.1.4 农村电商助推落后乡村精准扶贫 | 第29页 |
3.1.5 农村电商助推乡村网络生态形成 | 第29页 |
3.1.6 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助推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 第29页 |
3.2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新机遇 | 第29-30页 |
3.2.1 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 第29-30页 |
3.2.2 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环境支持 | 第30页 |
3.2.3 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 第30页 |
3.3 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电商发展带来新挑战 | 第30-32页 |
3.3.1 实体运营与物流基础的硬实力滞后 | 第30-31页 |
3.3.2 支柱产业与人才储备的软实力空缺 | 第31-32页 |
4 大冶市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 | 第32-41页 |
4.1 大冶概况 | 第32-33页 |
4.1.1 社会发展概况 | 第32-33页 |
4.1.2 经济发展概况 | 第33页 |
4.2 大冶市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条件 | 第33-36页 |
4.2.1 道路公共交通 | 第33页 |
4.2.2 邮政通路条件 | 第33-34页 |
4.2.3 通信互联网络 | 第34页 |
4.2.4 商贸流通网络 | 第34-35页 |
4.2.5 农村产品资源 | 第35页 |
4.2.6 文化旅游资源 | 第35-36页 |
4.3 大冶市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 | 第36-37页 |
4.3.1 促进了大冶原有产业的市场拓展 | 第36-37页 |
4.3.2 实现了大冶人才回流,破解人才瓶颈。 | 第37页 |
4.3.3 实现了大冶低污染的乡村工商业复兴 | 第37页 |
4.3.4 推动了大冶文化在传承创新中复兴 | 第37页 |
4.3.5 为大冶组织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 第37页 |
4.4 大冶市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不足 | 第37-41页 |
4.4.1 物流成本高企 | 第37-38页 |
4.4.2 电商观念落后 | 第38页 |
4.4.3 农产品同质化 | 第38-39页 |
4.4.4 电商人才缺乏 | 第39页 |
4.4.5 农产品上行难 | 第39页 |
4.4.6 政策难以落地 | 第39-40页 |
4.4.7 电商体系不全 | 第40-41页 |
5 基于CSQCA的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 第41-54页 |
5.1 案例简介与步骤分析 | 第41-43页 |
5.1.1 研究目的 | 第41页 |
5.1.2 案例介绍 | 第41-43页 |
5.1.3 分析步骤 | 第43页 |
5.2 CSQCA分析 | 第43-51页 |
5.2.1 变量确定 | 第43-49页 |
5.2.2 构建真值表 | 第49-51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5.3.1 组合条件分析 | 第51页 |
5.3.2 实现路径分析 | 第51-54页 |
6 大冶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路径选择 | 第54-61页 |
6.1 壮大电商经营主体、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 第54-55页 |
6.1.1 加快培育传统企业电子商务 | 第54页 |
6.1.2 积极引进知名电子商务企业 | 第54页 |
6.1.3 发展本地电子商务平台 | 第54页 |
6.1.4 推进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 | 第54页 |
6.1.5 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协会功能 | 第54-55页 |
6.2 强化电商品牌建设、打造乡村振兴新高地 | 第55-56页 |
6.2.1 积极规划电子商务地方品牌建设 | 第55页 |
6.2.2 加强适宜电子商务线下产品研发 | 第55页 |
6.2.3 促进生态品牌农副产品基地建设 | 第55-56页 |
6.2.4 推动农特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 第56页 |
6.3 提升电商服务水平、构筑乡村振兴新支撑 | 第56-57页 |
6.3.1 构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 | 第56页 |
6.3.2 搭建电子商务运营服务平台 | 第56页 |
6.3.3 发展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 | 第56-57页 |
6.3.4 建设电商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 第57页 |
6.4 健全电商支撑体系、营建乡村振兴新生态 | 第57-58页 |
6.4.1 健全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 第57页 |
6.4.2 健全电商人才保障体系 | 第57-58页 |
6.4.3 健全电商安全服务体系 | 第58页 |
6.5 践行电商精准扶贫、彰显乡村振兴新形象 | 第58-59页 |
6.5.1 丰富电商扶贫模式 | 第58页 |
6.5.2 拓展电商脱贫渠道 | 第58页 |
6.5.3 加强人员精准实训 | 第58-59页 |
6.5.4 推动试点示范引领 | 第59页 |
6.6 优化电商发展环境、释放乡村振兴新活力 | 第59-61页 |
6.6.1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第59页 |
6.6.2 加强电子商务行业监管 | 第59页 |
6.6.3 营造良好县域网商文化 | 第59-60页 |
6.6.4 促进电商诚信体系建设 | 第60-61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61-62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61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