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口沉积物对铜吸附与释放特性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3页 |
·沉积物中重金属 | 第10-15页 |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第11-13页 |
·重金属污染的监测研究 | 第13-14页 |
·重金属形态的研究 | 第14-15页 |
·沉积物中铜吸附与释放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5-21页 |
·沉积物对铜的吸附 | 第16-20页 |
·吸附模型及应用 | 第17-19页 |
·环境因素对铜吸附的影响 | 第19-20页 |
·沉积物对铜的释放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沉积物中铜的含量与形态分布研究 | 第23-34页 |
·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23-2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页 |
·试剂 | 第23-24页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分析方法 | 第25页 |
·重金属铜总量的分析 | 第25页 |
·沉积物的评价模式 | 第25-26页 |
·重金属铜形态的提取 | 第26-27页 |
·样品的测定 | 第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供试样品的基本性质 | 第27-28页 |
·重金属铜总量分析 | 第28-29页 |
·重金属污染的评价结果 | 第29-30页 |
·重金属铜各形态分析 | 第30-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沉积物对铜吸附特性的研究 | 第34-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实验样品 | 第34页 |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标准样品的制备 | 第35页 |
·样品的上机测定 | 第35页 |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35-36页 |
·等温吸附模拟研究 | 第36页 |
·影响吸附的因素探讨 | 第36-37页 |
·pH影响 | 第36页 |
·离子强度影响 | 第36-37页 |
·温度影响 | 第37页 |
·水土比影响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8页 |
·铜工作曲线 | 第37-38页 |
·重金属铜的吸附特征 | 第38-45页 |
·吸附动力学曲线 | 第38-39页 |
·吸附速率 | 第39-40页 |
·等温吸附特征 | 第40-43页 |
·吸附前后pH变化 | 第43-45页 |
·影响吸附的因素 | 第45-48页 |
·pH影响 | 第45-46页 |
·离子强度影响 | 第46-47页 |
·温度影响 | 第47页 |
·水土比影响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沉积物中铜释放特性的研究 | 第49-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供试样品与试剂 | 第49页 |
·沉积物释放铜动力学研究 | 第49页 |
·沉积物吸附铜后的再释放研究 | 第49-50页 |
·环境条件对铜释放的影响 | 第50页 |
·pH影响 | 第50页 |
·离子强度影响 | 第50页 |
·温度影响 | 第50页 |
·水土比影响 | 第50页 |
·换水清洗实验研究 | 第50-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6页 |
·沉积物铜的释放动力学特征 | 第51-52页 |
·释放动力学曲线 | 第51页 |
·释放速率 | 第51-52页 |
·沉积物吸附铜后的再释放 | 第52页 |
·环境条件对铜释放的影响 | 第52-55页 |
·pH影响 | 第52-53页 |
·离子强度影响 | 第53-54页 |
·温度影响 | 第54页 |
·水土比影响 | 第54-55页 |
·换水清洗实验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7-59页 |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