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一) 国外学者的研究 | 第15-18页 |
(二) 国内学者的研究 | 第18-2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四、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一) 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与州政府关系变迁及个案分析 | 第28-43页 |
一、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与州政府关系变迁 | 第28-37页 |
(一) 公立研究型大学建立前期:州政府角色的模糊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末) | 第28-29页 |
(二) 公立研究型大学形成时期:州政府角色的主导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 第29-30页 |
(三) 公立研究型大学发展时期:州政府角色的强化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 | 第30-32页 |
(四) 公立研究型大学繁荣时期:州政府角色的标准化阶段(20世纪中期~1980年) | 第32-35页 |
(五) 公立研究型大学调整时期:州政府角色的弱化阶段(1980年~至今) | 第35-37页 |
二、案例分析 | 第37-41页 |
(一) 个案详述 | 第37-40页 |
(二) 相关讨论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中国公立研究型大学与地方政府关系变迁及个案分析 | 第43-57页 |
一、中国公立研究型大学与地方政府关系变迁 | 第43-50页 |
(一) 清政府领导下的近代高等教育制度初步建立(1898年-1911年) | 第43-44页 |
(二) 中华民国中央政府领导下的高等教育(1911年-1949年) | 第44页 |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高等教育(1949年-1966年) | 第44-45页 |
(四)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高等教育(1977年-1999年) | 第45-48页 |
(五) 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1999年-至今) | 第48-50页 |
二、案例分析 | 第50-55页 |
(一) 个案详述 | 第50-55页 |
(二) 相关讨论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两国公立研究型大学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比较分析 | 第57-66页 |
一、从历史视角进行比较分析 | 第57-60页 |
(一) 关系发生发展的历史起点不同 | 第57-58页 |
(二) 关系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 第58页 |
(三) 关系历经变迁的历史阶段不同 | 第58-59页 |
(四) 关系变迁的未来发展趋势趋同 | 第59-60页 |
二、从组织视角进行比较分析 | 第60-63页 |
(一) 关系中组织机构的体制形式不同 | 第60-61页 |
(二) 关系中组织机构的运行方式不同 | 第61-62页 |
(三) 关系中组织机构的评价方式不同 | 第62页 |
(四) 关系中组织机构的构成要素趋同 | 第62-63页 |
三、从经济视角进行比较分析 | 第63-65页 |
(一) 作用关系的经济学力度不同 | 第63-64页 |
(二) 影响关系的经济学行为不同 | 第64页 |
(三) 决定关系的经济学元素相同 | 第64-65页 |
(四) 理顺关系的经济学宗旨相同 | 第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对我国建构新型关系模型的构想 | 第66-70页 |
一、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 | 第66-67页 |
二、模型构成的主要因素 | 第67-68页 |
三、模型运行的基本方式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束语 | 第70-71页 |
附件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第77-7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