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和酸枣遗传关系的RAPD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 ·枣属植物分类研究 | 第11-14页 |
| ·枣属植物的分类 | 第11-12页 |
| ·种下分类 | 第12页 |
| ·品种分类 | 第12-14页 |
| ·枣树起源研究 | 第14-15页 |
| ·形态学特征与生物学特征证据 | 第14-15页 |
| ·细胞学证据 | 第15页 |
| ·同工酶证据 | 第15页 |
| ·花粉学证据 | 第15页 |
|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5-18页 |
| ·RFLP 标记技术 | 第16页 |
| ·RAPD 标记技术 | 第16-17页 |
| ·AFLP 标记技术 | 第17-18页 |
| ·SCAR 标记技术 | 第18页 |
| ·反转录转座子标记技术 | 第18页 |
| ·分子标记技术在枣和酸枣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 ·材料 | 第22页 |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2页 |
|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 ·试剂 | 第22页 |
| ·方法 | 第22-26页 |
| ·基因组DNA 提取 | 第22-23页 |
| ·模板DNA 纯度和浓度检测 | 第23-24页 |
| ·引物筛选 | 第24页 |
| ·PCR 反应体系 | 第24-25页 |
| ·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25-26页 |
| ·相关试剂配制方法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7-36页 |
| ·不同生长期的叶片基因组DNA 提取质量比较 | 第27-28页 |
| ·建立RAPD 反应优化体系 | 第28-30页 |
| ·DNA 浓度 | 第28-29页 |
| ·dNTPs 浓度 | 第29页 |
| ·引物浓度 | 第29页 |
| ·Mg~(2+)浓度 | 第29页 |
| ·Taq DNA 聚合酶浓度 | 第29-30页 |
| ·各组分对RAPD 结果的影响 | 第30页 |
| ·温度循环参数的影响 | 第30页 |
| ·枣和酸枣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0-31页 |
| ·基于RAPD 标记的枣和酸枣品种的聚类分析 | 第31-36页 |
| ·第I 类群 | 第31-34页 |
| ·第II 类群 | 第34-35页 |
| ·类群亲缘关系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6-40页 |
| ·结论 | 第36页 |
| ·讨论 | 第36-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 图版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