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4页 |
导论 | 第14-22页 |
一、当今世界群体诉讼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二、我国群体诉讼制度改革的走向 | 第16-17页 |
三、我国群体诉讼的研究状况述评与展望 | 第17-18页 |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 | 第18-22页 |
第一章 群体诉讼的基础理论 | 第22-42页 |
第一节 群体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 第22-27页 |
一、群体诉讼的概念 | 第22-24页 |
二、群体诉讼的特征 | 第24-27页 |
第二节 群体诉讼的历史沿革 | 第27-37页 |
一、集团诉讼在英国的起源和发展 | 第27-28页 |
二、集团诉讼在美国的演变和发展 | 第28-31页 |
三、集团诉讼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演变和发展 | 第31-33页 |
四、团体诉讼在德国等欧洲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 第33-36页 |
五、选定当事人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产生和发展 | 第36-37页 |
六、我国代表人诉讼的产生和发展 | 第37页 |
第三节 群体诉讼的价值与功能 | 第37-42页 |
一、提高诉讼效益,维护法律适用的统一 | 第37-38页 |
二、追求公益和强化实体法的实施 | 第38-39页 |
三、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 第39-42页 |
第二章 境外群体诉讼模式比较研究 | 第42-90页 |
第一节 以美国为代表的退出制集团诉讼 | 第42-60页 |
一、美国集团诉讼的先决条件 | 第42-43页 |
二、美国集团诉讼的类型 | 第43-44页 |
三、美国和解集团诉讼 | 第44-55页 |
四、澳大利亚的集团诉讼制度 | 第55-57页 |
五、加拿大的集团诉讼制度 | 第57-60页 |
第二节 以英国为代表的加入制集团诉讼 | 第60-68页 |
一、英国的代表人诉讼 | 第61-62页 |
二、英国集团诉讼的产生背景 | 第62-64页 |
三、英国集团诉讼的程序 | 第64页 |
四、英国集团诉讼的特点 | 第64-66页 |
五、英国集团诉讼和美国集团诉讼的主要区别 | 第66-67页 |
六、对英国集团诉讼的评价 | 第67-68页 |
第三节 以德国为代表的团体诉讼制度 | 第68-70页 |
一、德国的团体诉讼与美国集团诉讼的比较 | 第68-69页 |
二、团体诉讼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 第69-70页 |
第四节 以日本为代表的选定当事人制度 | 第70-76页 |
一、选定当事人的概念和适用条件 | 第70页 |
二、选定当事人与美国集团诉讼的比较 | 第70-73页 |
三、日本引进美国集团诉讼的讨论 | 第73-74页 |
四、我国台湾选定当事人制度的新发展 | 第74-76页 |
第五节 示范诉讼 | 第76-83页 |
一、示范诉讼的含义 | 第76-78页 |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示范诉讼 | 第78-80页 |
三、大陆法系国家的示范诉讼 | 第80-82页 |
四、示范诉讼的价值与功能分析 | 第82-83页 |
第六节 其它解决群体纠纷的替代性诉讼制度 | 第83-90页 |
一、美国解决群体纠纷的替代性诉讼制度 | 第83-88页 |
二、德国和瑞士解决群体纠纷的替代性诉讼制度 | 第88-90页 |
第三章 我国代表人诉讼的立法 | 第90-110页 |
第一节 我国代表人诉讼的立法背景和法律框架 | 第90-96页 |
一、我国代表人诉讼的立法背景和产生的特点 | 第90-91页 |
二、我国代表人诉讼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 | 第91-93页 |
三、我国代表人诉讼的适用条件及其主要程序问题 | 第93-96页 |
第二节 我国代表人诉讼的性质 | 第96-104页 |
一、我国代表人诉讼性质方面的问题 | 第96-97页 |
二、54条确立的代表人诉讼被界定为共同诉讼的原因考证 | 第97-99页 |
三、我国共同诉讼范围的进一步扩张 | 第99-100页 |
四、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应界定为群体诉讼制度 | 第100-102页 |
五、共同诉讼与群体诉讼的联系与区别 | 第102-104页 |
第三节 对我国代表人诉讼立法的评价 | 第104-110页 |
一、学界对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几种不同评价 | 第104-105页 |
二、对学界评价的分析 | 第105-110页 |
第四章 我国群体诉讼的司法实践 | 第110-138页 |
第一节 我国群体诉讼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 第110-113页 |
一、我国群体诉讼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110-111页 |
二、我国群体诉讼的主要特点 | 第111-113页 |
第二节 法院处理群体案件的司法政策 | 第113-120页 |
一、最高法院处理群体案件的司法政策 | 第113-115页 |
二、各地方法院处理群体案件的司法政策 | 第115-120页 |
第三节 大庆联谊虚假陈述案的审理效果分析 | 第120-129页 |
一、大庆联谊案事实与裁判结果 | 第120-122页 |
二、有关学者和律师对大庆联谊案的两种不同评价 | 第122-125页 |
三、笔者对大庆联谊案审理效果的评价 | 第125-129页 |
第四节 法院在代表人诉讼制度运行中司法政策的评价 | 第129-138页 |
一、学界对法院司法政策的不同评价 | 第129-130页 |
二、笔者对法院司法政策原因分析与效果评价 | 第130-138页 |
第五章 我国多元化群体诉讼制度之建构 | 第138-156页 |
第一节 我国群体诉讼制度改革的整体思路和价值取向 | 第138-140页 |
一、群体诉讼制度改革的整体思路 | 第138页 |
二、群体诉讼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 | 第138-140页 |
第二节 我国代表人诉讼的改革方向 | 第140-142页 |
一、我国学界关于代表人诉讼改革的主要观点 | 第140-141页 |
二、我国代表人诉讼改革的方向 | 第141-142页 |
第三节 美国集团诉讼制度之借鉴 | 第142-149页 |
一、我国借鉴美国集团诉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42-148页 |
二、美国集团诉讼制度的借鉴 | 第148-149页 |
第四节 我国替代性群体诉讼制度之建构与规范 | 第149-156页 |
一、示范诉讼在我国的运行现状与规范 | 第150-151页 |
二、多数当事人委任同一律师出庭诉讼方式的规范 | 第151-153页 |
三、群体性案件合并审理方式的规范 | 第153-15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6-164页 |
后记 | 第164-16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承担的项目 | 第16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