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第一章 催化酮的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研究进展及手性氮氧化合物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 第10-41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催化酮的烯丙基化反应-消旋体的制备方法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催化酮的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 | 第13-31页 |
·烯丙基锡试剂 | 第13-20页 |
·E.Tagliavini 小组 | 第13-14页 |
·S.Woodward 小组 | 第14-16页 |
·P.J.Walsh 小组 | 第16-17页 |
·K.Maruoka 小组 | 第17-18页 |
·T. P. Loh 小组 | 第18-20页 |
·烯丙基硼试剂 | 第20-25页 |
·M. Shibasaki 小组 | 第20-21页 |
·J. M. Chong 小组 | 第21-22页 |
·J. A. Soderquist 小组 | 第22-23页 |
·S. E. Schaus 小组 | 第23-25页 |
·烯丙基硅试剂 | 第25-30页 |
·L. F. Tietze 小组 | 第25页 |
·M. Shibasaki 小组 | 第25-26页 |
·H.Yamamoto 小组 | 第26-28页 |
·J. L. Leighton 小组 | 第28-30页 |
·烯丙基溴(氯)试剂 | 第30-31页 |
·M. S. Sigman 小组 | 第30页 |
·P. Knochel 小组 | 第30-31页 |
·手性氮氧化合物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 第31-39页 |
·有机小分子催化 | 第31-36页 |
·手性氮氧化合物催化醛的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 | 第31-34页 |
·手性氮氧化合物催化不对称环氧开环反应 | 第34-35页 |
·手性氮氧化合物催化的酮不对称Aldol反应 | 第35页 |
·手性氮氧化合物催化亚胺的不对称硅腈化反应 | 第35-36页 |
·与金属试剂络合催化 | 第36-39页 |
·手性氮氧化合物催化酮的不对称硅腈化反应 | 第36-39页 |
·手性氮氧化合物催化的其他反应 | 第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二章 课题的提出与设计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手性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 第43-53页 |
·醇(酚)或胺类配体 | 第43-46页 |
·手性螺环双酚类配体 | 第43-44页 |
·手性单西席碱类配体 | 第44页 |
·手性双席弗碱类配体 | 第44-45页 |
·手性氢化单席弗碱类配体 | 第45页 |
·L-脯氨酸衍生的酰胺类配体 | 第45页 |
·八氢联异喹啉衍生物类配体 | 第45-46页 |
·酒石酸衍生的酰胺类配体 | 第46页 |
·氮氧偶极化合物配体 | 第46-53页 |
·简单氮氧偶极化合物 | 第47页 |
·L-脯氨酸衍生的手性双氮氧化合物 | 第47-49页 |
·(S)-哌啶-2-甲酸衍生的手性双氮氧化合物 | 第49-51页 |
·其它手性氮-氧化物 | 第51-53页 |
·由脯胺酸衍生的手性双醇双氮氧化合物 | 第51页 |
·由脯胺酸衍生的其他骨架手性酰胺双氮氧化合物 | 第51-52页 |
·由其他含氮化合物衍生的手性酰胺双氮氧化合物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消旋体的合成和分析条件的建立 | 第53-56页 |
第五章 手性氮氧铟络合物催化酮的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研究 | 第56-73页 |
·以烯丙基硅试剂进行酮的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的尝试 | 第56-57页 |
·氮氧化合物单独催化的尝试 | 第56页 |
·寻找合适的中心金属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页 |
·以烯丙基硅试剂进行酮的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 | 第57-73页 |
·氮氧化合物单独催化的尝试 | 第57-58页 |
·寻找手性配体 | 第58-61页 |
·螺环双酚配体 | 第58页 |
·手性单席弗碱配体 | 第58-59页 |
·手性双席弗碱配体 | 第59页 |
·手性单氢化席弗碱配体 | 第59-60页 |
·其他手性配体 | 第60页 |
·氮氧化合物 | 第60-61页 |
·中心金属对反应的影响 | 第61-62页 |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62-64页 |
·氮氧化合物的优化 | 第64-65页 |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65-66页 |
·配体与中心金属的比例对反应的影响 | 第66-67页 |
·底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67-68页 |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68-69页 |
·四烯丙基锡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69页 |
·添加剂的尝试 | 第69-70页 |
·底物的扩展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反应机理的探索 | 第73-77页 |
·对照反应 | 第73-74页 |
·~1H NMR 谱图方面的证据 | 第74页 |
·非线性效应考察 | 第74-75页 |
·反应过渡态的假设 | 第75-7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7-78页 |
第八章 实验部分 | 第78-8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78页 |
·消旋体的合成 | 第78页 |
·手性(S)-哌啶-2-甲酸衍生的双氮-氧化物(52-64,67)的合成 | 第78-81页 |
·手性 L-脯胺酸衍生的双氮-氧化物(39-49,51)的合成 | 第81-83页 |
·催化反应 | 第83-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作者简历 | 第92-95页 |
附录 | 第95-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