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导言 | 第1-12页 |
1 选题意义及关注的问题 | 第7-8页 |
2 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8页 |
3 一个观察对象的引入 | 第8-9页 |
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2页 |
二 地铁出行方式的确立 | 第12-19页 |
1 逃往地下世界 | 第12-14页 |
2 “管道”出行 | 第14-16页 |
3 地铁线路图的设计 | 第16-19页 |
三 隐藏的“节点” | 第19-25页 |
1 地铁“节点”的导识形态-深埋的城墙与城门 | 第19-21页 |
2 地铁站点的身份识别 | 第21-25页 |
2.1 站点的命名 | 第21-23页 |
2.2 站点的阅读 | 第23-25页 |
四 地铁的场地观察 | 第25-43页 |
1 地铁行走与场地记录 | 第25-29页 |
1.1 寻路过程 | 第25-26页 |
1.2 场地导识信息的记录 | 第26-29页 |
2 地铁场地视觉与导识心理 | 第29-43页 |
2.1 站台——勾勒轮廓 | 第29-32页 |
2.2 通道——获取切片 | 第32-33页 |
2.3 出口——显影 | 第33-43页 |
五 结论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