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 ·国内外现状 | 第8-10页 |
| ·研究的基础 | 第10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0-11页 |
|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原则 | 第11-13页 |
| 2 交通方式划分与路网配流联合模型理论和算法 | 第13-25页 |
| ·Wardrop 用户平衡原则 | 第13页 |
| ·广义旅行费用 | 第13-16页 |
| ·乘车时间 | 第14页 |
| ·平均等车时间 | 第14-15页 |
| ·广义旅行费用函数 | 第15-16页 |
| ·交通方式划分与路网配流联合模型 | 第16-19页 |
| ·启发式算法 | 第17-18页 |
| ·算例 | 第18-19页 |
| ·混合交通方式划分与路网配流联合模型 | 第19-24页 |
| ·用户平衡的变分模型 | 第19-20页 |
| ·路段阻抗函数 | 第20-21页 |
| ·对称混合交通方式划分与路网配流联合模型均衡等价性 | 第21-23页 |
| ·路段流量解的唯一性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3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计算模型与线路定位算法 | 第25-41页 |
| ·线网总体规模 | 第25-33页 |
| ·线网总体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31页 |
|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模计算模型 | 第31-32页 |
| ·模型的求解 | 第32-33页 |
|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定位 | 第33-37页 |
| ·假设条件 | 第33-34页 |
| ·线路上侯选点平均吸引半径 | 第34-35页 |
| ·线路上侯选点覆盖量与线路覆盖量 | 第35-36页 |
| ·线路上候选点的可行邻域 | 第36-37页 |
|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定位模型 | 第37页 |
|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三阶段规划法 | 第37-39页 |
| ·确定线路起讫点与中间点 | 第38页 |
| ·确定初始线路 | 第38-39页 |
| ·第三阶段——线路的改进 | 第39页 |
| ·小结 | 第39-41页 |
| 4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设 | 第41-50页 |
| ·车站分布对相关因素影响分析 | 第41-43页 |
| ·对吸引客流与乘客出行时间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对工程造价、运营及沿线土地开发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的影响 | 第43页 |
| ·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城镇体系布局的影响 | 第43页 |
| ·基于乘客总出行时间最少的最优站距模型 | 第43-46页 |
|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44-46页 |
| ·车站选取的覆盖量模型与费用效益模型 | 第46-49页 |
| ·覆盖量模型 | 第46-47页 |
| ·费用效益模型 | 第47-48页 |
| ·覆盖量模型与费用效益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5 实例分析 | 第50-58页 |
| ·重庆市总体规划目标与公共交通规划目标 | 第50页 |
| ·重庆市主城区地理结构与客流空间分布 | 第50-51页 |
| ·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总体线网规模 | 第51-53页 |
| ·重庆市轻轨2 号线线路定位验证 | 第53-56页 |
| ·重庆市轻轨2 号线最优站距与站点布设验证 | 第56-58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附录 | 第64-65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65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