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腐蚀与保护、金属表面处理论文--腐蚀的控制与防护论文--金属表面防护技术论文

铜合金表面铸渗工艺及渗层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5页
   ·引言第14-15页
   ·表面改性的研究第15-25页
     ·水溶液沉积表面强化第15-17页
       ·电镀与电刷镀第16-17页
         ·化学镀第17页
       ·转化膜第17页
     ·气相沉积第17-18页
     ·表面粉末冶金强化技术第18-19页
     ·表面熔融强化技术第19-20页
       ·堆焊第19-20页
       ·热喷涂第20页
       ·高能束表面改性第20页
     ·铸造法表面改性研究第20-25页
       ·离心铸造法第21-22页
       ·无压铸渗法第22-24页
       ·负压铸渗法第24-25页
   ·表面复合材料的性能第25-29页
       ·表面硬度及表面改性材料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第25-26页
       ·表面工程材料的耐磨性第26-27页
       ·表面工程材料的耐热性能第27-29页
       ·表面工程材料的耐蚀性能第29页
   ·铜合金表面改性研究现状第29-32页
     ·多元共渗表面处理铜渣口第29-31页
       ·辉光放电表面渗硫处理第31页
     ·高炉风口等离子喷涂第31-32页
     ·自蔓延高温合成陶瓷内衬复合铜管第32页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内容第32-35页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32-33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3-34页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34-35页
第二章 铜合金表面铸渗的制备工艺研究第35-52页
   ·引言第35页
   ·材料的选择第35-38页
     ·基体金属的选择第35-36页
     ·铸渗剂的选择第36-38页
       ·铸渗剂的选择原则第36页
       ·铸渗剂的选择第36-38页
   ·实验部分第38-44页
     ·预制层的制备第38-40页
     ·合金熔炼第40-42页
     ·铸渗工艺第42-44页
       ·造型第42页
       ·膏块厚度第42页
       ·铸模的烘烧温度第42-43页
       ·浇注温度第43页
       ·铸型和涂敷层的预热第43-44页
   ·结果与讨论第44-51页
     ·是否采用负压铸渗对铸渗效果的影响第44-45页
     ·粘结剂对铸渗的影响第45-46页
     ·铸件模数对铸渗的影响第46-47页
     ·负压度对铸渗的影响第47页
     ·浇注温度对铸渗的影响第47-48页
     ·预热温度对铸渗的影响第48-49页
     ·渗剂的颗粒度对铸渗的影响第49-50页
     ·预制层的厚度对铸渗的影响第50-51页
   ·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铜合金表面镍基渗层的组织与性能第52-68页
   ·引言第52页
   ·试验部分第52-54页
     ·试样制备第52页
     ·微观组织的表征第52页
     ·性能测试第52-54页
       ·硬度与弯曲第52-53页
       ·热疲劳第53页
       ·高温氧化第53-54页
   ·结果与讨论第54-66页
     ·微观组织与成分分析第54-57页
     ·表面渗层的硬度第57-58页
       ·表面宏观硬度第57页
       ·显微硬度第57-58页
     ·表面复合渗层的弯曲性能第58-62页
     ·表面渗层的高温性能第62-66页
       ·高温氧化性能第62-64页
       ·热疲劳性能第64-66页
   ·小结第66-68页
第四章 铜合金表面铁基渗层的组织与性能第68-86页
   ·引言第68页
   ·试验部分第68-69页
     ·试样制备第68页
     ·微观组织的表征第68页
     ·性能测试第68-69页
       ·硬度与弯曲第68-69页
       ·热疲劳第69页
       ·高温氧化第69页
   ·结果与讨论第69-84页
     ·微观组织与成分分析第69-74页
     ·表面渗层的硬度第74-75页
       ·表面宏观硬度第74页
       ·显微硬度第74-75页
     ·表面渗层的弯曲性能第75-79页
     ·表面渗层的高温性能第79-84页
       ·高温氧化性能第79-81页
       ·热疲劳性能第81-84页
   ·小结第84-86页
第五章 铜合金表面NI/AL_2O_3复合渗层的组织与性能第86-98页
   ·引言第86页
   ·试验部分第86-87页
     ·试样制备第86-87页
     ·微观组织的表征第87页
     ·性能测试第87页
   ·结果与讨论第87-96页
     ·微观组织与成分分析第87-91页
     ·表面复合渗层的硬度第91-92页
       ·表面宏观硬度第91页
       ·显微硬度第91-92页
     ·表面复合渗层的弯曲性能第92-96页
   ·小结第96-98页
第六章 铜合金表面渗层的形成机制浅析第98-105页
   ·前言第98页
   ·铸渗过程中液态金属传输过程分析第98-101页
   ·渗层形成过程第101-104页
     ·渗层形成过程中的三种情况第101-103页
     ·渗层形成机制浅析第103-104页
   ·小结第104-105页
第七章 铜合金表面铸渗技术在高炉风口上应用的初步研究第105-111页
   ·引言第105页
   ·试验研究部分第105-106页
   ·实验结果分析第106-110页
     ·浇注温度的影响第106页
     ·预制层的涂挂工艺研究第106-107页
     ·浇注系统的影响第107-108页
     ·完整渗层制备的工艺试验研究第108-110页
   ·结论第110-111页
结论第111-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目录第133-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angman骨折相关有限元分析及临床治疗
下一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