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第一部分 饮食保健文化的发展简史 | 第11-24页 |
1 饮食保健文化的萌芽时期 | 第11-13页 |
·药食文化的萌芽 | 第11-12页 |
·火和陶器对饮食保健文化的重要意义 | 第12-13页 |
2 饮食保健文化的形成时期 | 第13-15页 |
·汤液、酒、酱等食品加工技术对饮食保健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13-14页 |
·医事制度对饮食保健医学的支持 | 第14页 |
·饮食保健理论的初步形成 | 第14-15页 |
3 饮食保健文化的提高时期 | 第15-19页 |
·服食养生对饮食保健文化的影响 | 第15-16页 |
·两汉经济文化对饮食保健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16页 |
·战乱时期饮食保健文化的实践 | 第16-18页 |
·正式确立比较系统而完善的饮食保健学科 | 第18-19页 |
4 饮食保健文化全面发展时期 | 第19-21页 |
5 饮食保健文化进一步完善时期 | 第21-22页 |
6 近代饮食保健文化的发展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食物与健康的关系 | 第24-32页 |
1 食物的性能 | 第24-26页 |
·食物的性味 | 第24-25页 |
·食物的归经 | 第25页 |
·食物的升降浮沉 | 第25页 |
·食物的补、泻概念 | 第25-26页 |
2 食物对机体的“养”的作用 | 第26-28页 |
·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 第26页 |
·补虚泻实、治疗疾病 | 第26-27页 |
·养生保健、减肥美容 | 第27-28页 |
3 食物对机体的“伤”的危害 | 第28-32页 |
·饮食不节导致疾病 | 第28-29页 |
·饮食失衡导致疾病 | 第29-30页 |
·寒热失调导致疾病 | 第30页 |
·五味失和导致疾病 | 第30-32页 |
第三部分 饮食性味与老年人健康相关关系调查研究 | 第32-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研究对象 | 第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调查表的制作 | 第33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一般情况 | 第33-34页 |
·受调查人群饮食的五味摄入情况 | 第34-37页 |
·受调查人群饮食的四气摄入情况 | 第37-39页 |
·广州市老年人群证候状况调查 | 第39-40页 |
·广州市老年人群体质类型分布状况 | 第40页 |
·广州市老年人群易患老年病现状调查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8页 |
·疾病与文化、性别、年龄的关系 | 第41-43页 |
·各大系统疾病与四气五味的相关性 | 第43-44页 |
·体质、证候与四气五味的关系 | 第44-48页 |
第四部分 研究设想与展望 | 第48-51页 |
1 食物性味与体质、证候及疾病关系的研究 | 第48-49页 |
2 在临床实践中发挥食物疗法的优势 | 第49页 |
3 发展饮食保健品产业 | 第49-50页 |
4 饮食疗法将成为为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