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0页 |
| 第一节 红外热像技术发展史 | 第7-8页 |
| ·红外线简介 | 第7页 |
| ·红外热像技术的优势 | 第7页 |
| ·红外热像技术研究的历史背景 | 第7-8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 ·在工业和医学上的应用 | 第8-9页 |
| ·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 第9-13页 |
| 第三节 测试原理 | 第13-17页 |
| ·红外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3-15页 |
| ·黑体的概念 | 第15-16页 |
| ·物体红外辐射能量与其自身温度的关系 | 第16页 |
| ·环境辐射对检测的影响 | 第16-17页 |
| 第四节 研究方案 | 第17-20页 |
| ·检测仪器技术规格 | 第17-18页 |
| ·研究目标和机理 | 第18-19页 |
| ·试验条件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红外热像法检测混凝土构件应力水平的应用研究 | 第20-26页 |
| 第一节 引言 | 第20页 |
| 第二节 混凝土单轴受力力学性能 | 第20-22页 |
| 第三节 实验目的与原理 | 第22页 |
| 第四节 测试方法及结果讨论 | 第22-25页 |
| ·试验模型 | 第22页 |
| ·测试方法 | 第22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2-25页 |
| 第五节 结论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混凝土构件粘钢补强质量的红外热像检测方法 | 第26-33页 |
| 第一节 粘钢加固技术简介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测试目的和原理 | 第27-28页 |
| 第三节 测试方法与结果讨论 | 第28-31页 |
| ·试件准备 | 第28页 |
| ·检测方法 | 第28页 |
| ·空鼓边缘的确定 | 第28-29页 |
| ·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29-31页 |
| 第四节 结论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红外热像法在屋面渗漏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 第33-50页 |
| 第一节 屋面渗漏成因及危害 | 第33-35页 |
| ·屋面渗漏的危害 | 第33页 |
| ·屋面渗漏的现状 | 第33-34页 |
| ·屋面渗漏的主要部位 | 第34页 |
| ·屋面渗漏的原因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原理 | 第35-38页 |
| ·屋面渗漏检测的意义 | 第35-36页 |
| ·热传导数学模型与分析 | 第36-37页 |
| ·受潮材料热工特性分析 | 第37-38页 |
| 第三节 无保温层屋面渗漏研究 | 第38-46页 |
| ·混凝土含水率对混凝土表面温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屋面渗漏试件准备 | 第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 ·渗漏混凝土板的红外热像图特征 | 第39-42页 |
| ·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 ·最佳检测条件的确定 | 第43-44页 |
| ·工程应用实例 | 第44-46页 |
| 第四节 无保温层屋面与有保温层屋面对比性实验 | 第46-48页 |
| ·试件准备 | 第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 ·试件的红外热像图特征及分析 | 第47-48页 |
| 第五节 结论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屋面渗漏红外热像检测的有限元模拟及分析 | 第50-64页 |
| 第一节 ANSYS热分析简介 | 第50页 |
| 第二节 热分析基础知识 | 第50-53页 |
| ·传热学经典理论 | 第50-51页 |
| ·三种基本热传递方式 | 第51-52页 |
| ·边界条件 | 第52-53页 |
| ·初始条件 | 第53页 |
| 第三节 模拟对象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53-57页 |
| ·数学模型 | 第53-55页 |
| ·网格划分 | 第55-57页 |
| 第四节 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7-63页 |
| ·保温材料含水率的影响 | 第57-59页 |
| ·渗漏范围大小的影响 | 第59-61页 |
| ·热流大小的影响 | 第61-63页 |
| 第五节 结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 附录 硕士在读期间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