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 第1-15页 |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标与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概况和发展动态 | 第10-13页 |
·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 | 第10-11页 |
·国内外视景仿真技术发展动态 | 第11-13页 |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第2章 网络通讯基础 | 第15-27页 |
·TCP/IP参考模型 | 第15-19页 |
·I TCP/IP协议 | 第16-17页 |
·网络互联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 | 第17-18页 |
·传输控制协议 | 第18页 |
·用户数据报协议 | 第18-19页 |
·Windows Socket基础 | 第19-24页 |
·Winsock的产生背景 | 第19-20页 |
·Winsock的编程特点 | 第20-24页 |
·基于MFC的多线程编程 | 第24-27页 |
·用户界面线程和工作线程 | 第24-25页 |
·线程同步处理 | 第25-27页 |
第3章 传统网络同步模型 | 第27-31页 |
·传统网络同步模型的同步流程 | 第27-28页 |
·传统同步模型的同步范围 | 第28页 |
·传统同步模型的几种同步策略和相关算法 | 第28-31页 |
·验证同步 | 第29页 |
·预测同步(Full plesiochronous) | 第29-30页 |
·导航推测(Dead Reckoning)同步 | 第30-31页 |
第4章 面向客户端的网络同步模型 | 第31-45页 |
·同步范围的划分 | 第31-35页 |
·最大视野范围的划分 | 第31-32页 |
·最大视野范围的划分遇到的问题 | 第32-33页 |
·大圆半径的确定 | 第33-35页 |
·地图上的三类物体 | 第35-36页 |
·三种不同的同步方式 | 第36-38页 |
·严格同步方式 | 第36-37页 |
·紧同步方式 | 第37页 |
·松同步方式 | 第37页 |
·三种同步方式在面向客户端的网络同步模型中的应用 | 第37-38页 |
·面向客户端的网络同步模型的同步流程 | 第38-42页 |
·紧同步流程 | 第38-41页 |
·严格同步流程 | 第41-42页 |
·面向客户端的网络同步模型的效率分析 | 第42-45页 |
·新旧模型的同步范围的比较和分析 | 第42-43页 |
·新旧模型服务器端通讯量的比较和分析 | 第43-45页 |
第5章 新网络同步模型中的网络协议 | 第45-52页 |
·传输层协议的两种传输协议 | 第45-46页 |
·TCP协议 | 第45-46页 |
·UDP协议 | 第46页 |
·两种协议的比较 | 第46-49页 |
·数据可靠性 | 第46-47页 |
·数据的顺序性 | 第47页 |
·数据组合方式 | 第47-48页 |
·传输速度和系统资源的占用 | 第48页 |
·处理多个客户端互连 | 第48页 |
·内外网互联 | 第48-49页 |
·新网络同步模型中的网络协议的选择 | 第49-52页 |
·传统网络同步模型的选择 | 第49-50页 |
·新网络同步模型的选择 | 第50-5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总结 | 第52页 |
·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