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术黑斑病病原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18页 |
1. 引起植物黑斑病的主要真菌种类 | 第7-8页 |
2. 链格孢属的特征 | 第8页 |
3. 链格孢属种间培养性状的分类研究 | 第8-9页 |
4. 数值分类法在链格孢菌分类中的应用 | 第9-10页 |
5.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链格孢菌分类上的应用 | 第10-14页 |
·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质凝胶电泳技术的应用 | 第10-11页 |
·核糖体 DNA(rDNA)序列分析 | 第11-12页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 | 第12-13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分析 | 第13-14页 |
6. 细极链格孢菌和茄链格孢菌的生物特性研究 | 第14-15页 |
7. 链格孢菌寄主专化性毒素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链格孢寄主专化性毒素的主要种类 | 第15页 |
·链格孢寄主专化性毒素的致病机理 | 第15-17页 |
8. 问题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苍术黑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8-3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8-22页 |
·培养基 | 第18页 |
·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 | 第18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18-19页 |
·菌丝块接种 | 第18页 |
·分生孢子接种 | 第18-19页 |
·病原菌形态观察 | 第19页 |
·链格孢种的鉴定依据 | 第19页 |
·产孢表型及分生孢子梗观察 | 第19页 |
·自然寄主上病菌形态观察 | 第19页 |
·PCA培养基病菌形态观察 | 第19页 |
·ITS区的PCR扩增与测序 | 第19-20页 |
·基因组 DNA的提取 | 第19页 |
·扩增引物 | 第19-20页 |
·PCR反应条件 | 第20页 |
·序列分析 | 第20页 |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20-21页 |
·病原菌菌落形态观察 | 第20页 |
·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0页 |
·不同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1页 |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1页 |
·病原菌寄主范围测定 | 第21页 |
·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21-22页 |
·供试药剂 | 第21页 |
·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21-22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31页 |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 第22-25页 |
·菌株Xk-4形态特征 | 第23-24页 |
·菌株X7-5形态特征 | 第24-25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25页 |
·rDNA-ITS序列分析 | 第25-26页 |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6-31页 |
·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6页 |
·pH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8页 |
·寄主范围测定 | 第28页 |
·杀菌剂对苍术黑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28-3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4页 |
·关于苍术黑斑病病原鉴定 | 第31-32页 |
·关于苍术黑斑病菌生物学特性 | 第32页 |
·关于寄主范围的讨论 | 第32-33页 |
·关于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苍术黑斑病菌 RAPD分析 | 第34-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8页 |
·供试菌株 | 第34-35页 |
·菌丝体的培养 | 第35页 |
·基因组 DNA的提取 | 第35-37页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5-36页 |
·操作步骤 | 第36-37页 |
·DNA样品检测 | 第37页 |
·RAPD扩增 | 第37-38页 |
·RAPD扩增体系(25ul) | 第37页 |
·扩增程序 | 第37页 |
·反应物的检测 | 第37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37-38页 |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总 DNA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RAPD最佳引物筛选 | 第39页 |
·RAPD扩增结果 | 第39页 |
·系统聚类分析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