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前言 | 第10-15页 |
|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3页 |
| ·研究的现状 | 第13-14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 2、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的对象 | 第15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5-17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5-16页 |
| ·专家访谈法 | 第16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6-17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17页 |
| ·比较研究法 | 第17页 |
| 3、普通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即高水平运动队)培养目标定位 | 第17-19页 |
| 4、普通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来源状况 | 第19-23页 |
| ·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政策 | 第19页 |
| ·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来源 | 第19-20页 |
| ·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入校时的水平状况 | 第20-21页 |
| ·高校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年限状况 | 第21-23页 |
| 5、高水平运动员在校的管理、训练、竞赛 | 第23-26页 |
|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校的学籍管理 | 第23页 |
|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校的训练管理 | 第23-25页 |
|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课程授课形式和训练时间 | 第23-24页 |
|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校训练效果 | 第24-25页 |
|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竞赛 | 第25-26页 |
| ·高校竞赛秩序不容乐观 | 第25-26页 |
| ·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交流次数太少 | 第26页 |
| 6、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基本状况 | 第26-33页 |
| ·教练员的年龄结构 | 第26-27页 |
| ·教练员的职称状况 | 第27-28页 |
| ·教练员的学历结构 | 第28页 |
| ·教练员的运动经历和运动水平 | 第28-30页 |
| ·教练员的运动经历严重缺乏 | 第28-29页 |
| ·教练员的运动水平不高 | 第29-30页 |
| ·教练员的执教经历严重缺乏 | 第30页 |
| ·教练员的培训情况 | 第30-31页 |
| ·教练员的专、兼职情况 | 第31页 |
| ·专家和运动员对教练员的满意度 | 第31-33页 |
| ·专家对教练员业务能力评价不高 | 第31-32页 |
| ·运动员对教练员执教能力评价一般 | 第32-33页 |
| 7、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所用的场地、后勤保障和科研状况 | 第33-34页 |
| ·运动场地和设施 | 第33页 |
| ·高水平运动队的后勤保障 | 第33-34页 |
| 8、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投入 | 第34页 |
| 9、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毕业的就业和发展状况 | 第34-35页 |
| ·优秀运动员输送情况 | 第34-35页 |
| ·运动员毕业发展和就业情况 | 第35页 |
| 10、与发达国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较分析 | 第35-38页 |
| 11、结论和对策 | 第38-45页 |
| ·结论 | 第38-41页 |
| ·高校领导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总体培养目标认识不明确 | 第38页 |
|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受到制约 | 第38-39页 |
| ·高校内部的管理度制不够完善 | 第39页 |
| ·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 | 第39-40页 |
| ·营养保障、医疗保障、后勤服务和科技服务条件亟待改善 | 第40页 |
| ·经费投入严重不够 | 第40-41页 |
| ·竞赛制度不够完善 | 第41页 |
| ·对策分析 | 第41-45页 |
| ·领导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 第41-42页 |
| ·加强“体、教结合”,建立新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 第42-43页 |
| ·加强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完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激励机制 | 第43页 |
| ·逐步建立健全教练员选拔、培训、竞争上岗机制 | 第43-44页 |
| ·建立有影响的校际体育竞赛体系 | 第44-45页 |
| ·加大投资力度,多方筹措资金 | 第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附录 | 第47-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