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9页 |
1 微丸制剂的介绍 | 第12-13页 |
2 艾滋病简介 | 第13-17页 |
·艾滋病药物市场分析 | 第14页 |
·治疗艾滋病药物的介绍 | 第14-17页 |
3 本研究立题依据 | 第17页 |
4 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处方前研究 | 第19-28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19页 |
2 STVD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和测定波长的确定 | 第19-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页 |
·实验结果 | 第20页 |
3 STVD溶液稳定性考察 | 第20-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实验结果 | 第21-23页 |
4 STVD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3-26页 |
·线性实验 | 第23-24页 |
·回收率实验 | 第24页 |
·中间精密度实验 | 第24-25页 |
·溶液稳定性试验 | 第25页 |
·含量测定方法确立 | 第25-26页 |
5 释放曲线测定方法确定 | 第26页 |
6 释放度数据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7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缓释微丸胶囊的研究 | 第28-54页 |
1 STVD缓释微丸处方及工艺流程图 | 第29-31页 |
·缓释微丸处方与制备工艺 | 第30-31页 |
·工艺流程图 | 第31页 |
2 STVD缓释微丸处方及工艺条件单因素考察 | 第31-47页 |
·处方因素对释放的影响 | 第32-39页 |
·制备工艺对释放的影响 | 第39-43页 |
·因素筛选与处方优化 | 第43-44页 |
·释放度重现性 | 第44-45页 |
·体外释放条件考察 | 第45-47页 |
3 STVD在缓释微丸中释药机理的探讨 | 第47-50页 |
·包衣缓释微丸释药动力学 | 第47-48页 |
·释药机理的探讨 | 第48-50页 |
4 STVD缓释微丸胶囊初步稳定性考察 | 第50-51页 |
·高温试验 | 第50-51页 |
·高湿试验 | 第51页 |
·光照试验 | 第51页 |
5 讨论 | 第51-52页 |
·关于释药曲线的相似性比较 | 第51-52页 |
·关于含药微丸处方中泊洛沙姆的作用 | 第52页 |
·关于缓释包衣材料 Kollicoat SR 30D | 第52页 |
6 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缓释微丸胶囊 Beagle犬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54-68页 |
1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4-58页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54-55页 |
·色谱条件 | 第55页 |
·贮备液的制备 | 第55页 |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55页 |
·分析方法的确证 | 第55-58页 |
2 Beagle犬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58-66页 |
·试验对象 | 第58页 |
·给药及采血 | 第58页 |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第58-60页 |
·两种制剂的药-时曲线比较 | 第60页 |
·药物动力学模型拟和及参数计算 | 第60-62页 |
·生物等效性评价 | 第62-64页 |
·相对生物利用度计算 | 第64页 |
·统计矩原理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64-65页 |
·体内外相关性评价 | 第65-66页 |
3 讨论 | 第66-67页 |
·关于血样检测方法 | 第66页 |
·关于生物等效性的判定 | 第66页 |
·关于体内外相关性的评价 | 第66-67页 |
4 小结 | 第67-68页 |
全文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