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CT | 第7-16页 |
第一章 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6-37页 |
1 国际小型底栖生物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国际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8-20页 |
·国际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20-27页 |
2 国内小型底栖生物及海洋线虫的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3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与环境状况 | 第30-35页 |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条件 | 第30-34页 |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物资源 | 第34-35页 |
4 研究目的、意义及课题来源 | 第35-37页 |
第二章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小型底栖生物沉积环境的研究 | 第37-58页 |
1 研究海域、材料和方法 | 第37-40页 |
·研究海域 | 第37页 |
·野外采样 | 第37-38页 |
·环境因子的测定方法 | 第38-39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2 结果和讨论 | 第40-56页 |
·长江口外海域水深的分布特征 | 第40页 |
·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的特征与类型 | 第40-44页 |
·长江口外海域底层水温与盐度分布的变化趋势 | 第44-45页 |
·沉积物中叶绿素a 和脱镁叶绿酸分布的变化趋势 | 第45-50页 |
·沉积物中有机质分布的变化趋势 | 第50-52页 |
·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环境的主成分分析排序 | 第52-55页 |
·各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 | 第55-56页 |
3 结论 | 第56-58页 |
第三章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 第58-81页 |
1 研究方法 | 第58-60页 |
·小型底栖生物样品的分选和计数 | 第58-59页 |
·生物量和生产量的计算 | 第59-60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60页 |
2 结果 | 第60-74页 |
·长江口外海域小型底栖生物的类群组成 | 第60-65页 |
·长江口外海域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与空间分布 | 第65-72页 |
·小型底栖生物各类群数量的水平分布 | 第65-69页 |
·小型底栖生物各类群数量的垂直分布 | 第69-72页 |
·长江口外海域小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及生产量 | 第72-74页 |
3 讨论 | 第74-80页 |
·叶绿素a 与长江口外海域小型底栖生物数量变化的关系 | 第75-77页 |
·入海径流与长江口外海域小型底栖生物数量变化的关系 | 第77页 |
·长江口外海域小型底栖生物类群组成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77-80页 |
4 结论 | 第80-81页 |
第四章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 | 第81-146页 |
第一节 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 | 第81-107页 |
1 研究方法 | 第82-87页 |
·线虫封片的制作和种类鉴定 | 第82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82-87页 |
·单变量分析 | 第82-84页 |
·分布/图形分析 | 第84页 |
·多变量分析 | 第84-87页 |
2 结果 | 第87-100页 |
·长江口外海域线虫分布、丰度、生物量及生产量 | 第87页 |
·长江口外海域线虫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 第87-100页 |
·线虫群落种类组成 | 第87-92页 |
·线虫群落物种多样性 | 第92-95页 |
·线虫群落内摄食类型的格局 | 第95-98页 |
·线虫群落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 第98-100页 |
3 讨论 | 第100-106页 |
·长江口外海域线虫群落结构的格局 | 第100-101页 |
·影响长江口外海域线虫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 | 第101-104页 |
·长江口外海域线虫群落摄食类型的变化 | 第104-106页 |
4 结论 | 第106-107页 |
第二节 不同航次长江口外海域线虫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 | 第107-122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0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21页 |
·不同航次沉积环境的变化 | 第107-110页 |
·不同航次线虫分布、丰度、生物量及生产量的变化 | 第110-111页 |
·不同航次线虫群落种类组成的变化 | 第111-114页 |
·不同航次线虫群落多样性的变化 | 第114-116页 |
·不同航次线虫群落营养结构的变化 | 第116-120页 |
·不同航次线虫群落年龄结构和性比的变化 | 第120-121页 |
3 结论 | 第121-122页 |
第三节 长江口外低含氧区小型底栖生物的分布 | 第122-135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2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24-134页 |
·研究站位的沉积环境 | 第124-126页 |
·长江口外低含氧区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 第126-129页 |
·长江口外低含氧区线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 第129-134页 |
·线虫群落种类组成 | 第129-131页 |
·线虫群落的营养结构 | 第131-132页 |
·线虫群落多样性 | 第132-134页 |
3 结论 | 第134-135页 |
第四节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对台风响应的初步研究 | 第135-146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35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35-145页 |
·研究站位环境因子的变化 | 第135-137页 |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数量及空间分布的变化 | 第137-139页 |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139-144页 |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多样性的变化 | 第144-145页 |
3 结论 | 第145-146页 |
第五章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丽体线虫科(Comesomatidae)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分类学研究 | 第146-193页 |
1 前言 | 第146-147页 |
2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分类系统 | 第147-150页 |
3 我国海洋线虫分类学研究现状 | 第150-152页 |
4 海洋线虫鉴定依据 | 第152页 |
5 研究海域线虫描述 | 第152-155页 |
6 长江口外及其邻近海域萨巴线虫属(Sabatieria Rouville, 1903)和(Cervonema Wieser,1954)新种及新记录的描述 | 第155-193页 |
·Introduction | 第155-156页 |
·Material and methods | 第156-157页 |
·Species descriptions | 第157-193页 |
Species from genus Sabatieria Rouville, 1903 | 第157-188页 |
Species from genus Cervonema Wieser, 1954 | 第188-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10页 |
个人简历 | 第210-212页 |
致谢 | 第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