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1页 |
| ·生物材料的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 ·生物材料的分类与应用 | 第11-17页 |
| ·医用高分子材料 | 第11-16页 |
| ·天然高分子 | 第11-15页 |
| ·合成高分子 | 第15-16页 |
| ·医用金属材料 | 第16页 |
| ·生物陶瓷材料和生物玻璃 | 第16-17页 |
| ·生物医学复合材料 | 第17页 |
| ·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评价 | 第17-20页 |
| ·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 | 第20-24页 |
| ·表面形貌与生物相容性 | 第21页 |
| ·生物材料的表面修饰 | 第21页 |
|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 | 第21-22页 |
| ·离子注入表面改性 | 第22-23页 |
| ·表面涂层和薄膜合成 | 第23页 |
| ·Layer-by-Layer层层自组装技术 | 第23-24页 |
|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提出 | 第24-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31页 |
| 第二章 透明质酸壳聚糖对聚己内酯的表面改性 | 第31-48页 |
| ·引言 | 第31-33页 |
| ·实验部分 | 第33-36页 |
| ·主要化学试剂和药品 | 第33-34页 |
| ·聚己内酯膜的制备 | 第34页 |
| ·聚己内酯表面正电荷的引入 | 第34页 |
| ·聚己内酯的层层自组装表面改性 | 第34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4-35页 |
| ·蛋白质吸附 | 第35页 |
| ·材料凝血试验 | 第35-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5页 |
| ·PAH和HA体系 | 第36-40页 |
| ·聚己内酯表面正电荷的引入 | 第36页 |
| ·层层自组装 | 第36-37页 |
| ·红外分析表征 | 第37页 |
| ·接触角分析 | 第37-38页 |
| ·材料凝血试验 | 第38-40页 |
| ·CS和HA体系 | 第40-45页 |
| ·聚己内酯表面正电荷的引入 | 第40页 |
| ·层层自组装 | 第40页 |
| ·红外分析表征 | 第40页 |
| ·接触角分析 | 第40-43页 |
| ·蛋白质吸附实验 | 第43-45页 |
| ·本章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第三章 肝素壳聚糖对聚己内酯的表面改性 | 第48-69页 |
| ·引言 | 第48-50页 |
|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 ·主要化学试剂和药品 | 第50页 |
| ·聚己内酯膜的制备 | 第50-51页 |
| ·聚己内酯表面正电荷的引入 | 第51页 |
| ·聚己内酯的层层自组装表面改性 | 第51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1页 |
| ·静态接触角分析 | 第51页 |
| ·蛋白质吸附 | 第51-52页 |
| ·细胞培养试验 | 第52页 |
| ·抗凝血试验 | 第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7页 |
| ·聚己内酯表面正电荷的引入 | 第52-53页 |
| ·层层自组装 | 第53页 |
| ·红外分析表征 | 第53-54页 |
| ·接触角分析 | 第54-56页 |
| ·蛋白质吸附试验结果 | 第56-58页 |
| ·细胞培养试验结果 | 第58-62页 |
| ·抗凝血试验结果 | 第62-65页 |
| ·复合膜表面的血小板吸附试验 | 第65-67页 |
| ·本章结论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 第四章 具有支化结构的聚己内酯的合成与表征 | 第69-84页 |
| ·引言 | 第69-70页 |
| ·实验部分 | 第70-71页 |
| ·主要化学试剂和药品 | 第70页 |
| ·聚己内酯的合成 | 第70-71页 |
| ·聚己内酯—环氧氯丙烷共聚物的合成 | 第71页 |
| ·表征方法 | 第7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1-80页 |
| ·聚己内酯的阳离子聚合 | 第71-73页 |
| ·聚己内酯—环氧氯丙烷共聚物(PCL-ECH)的合成 | 第73-80页 |
| ·共聚物结构表征 | 第73-77页 |
| ·己内酯—环氧氯丙烷阳离子开环共聚反应研究 | 第77-80页 |
| ·本章结论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