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部分 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以及现实挑战 | 第6-12页 |
一、近代以来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 | 第6-7页 |
(一) 清末创办第一所师范院 | 第6页 |
(二) 民国初年,师范教育制度的第一次改造 | 第6页 |
(三) 1922年学制对师范教育的反动 | 第6-7页 |
(四) 30、40年代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 | 第7页 |
(五) 解放以来师范院校的发展 | 第7页 |
二、现阶段高师院校面临的挑战 | 第7-8页 |
(一) 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对师范教育的压力 | 第8页 |
(二) 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等的超常规变化对师范院校的压力 | 第8页 |
(三) 高校间实力竞争的压力使师范院校发展的前景是困难与机遇并存 | 第8页 |
三、师范教育基本制度的发展规律以及未来趋势 | 第8-12页 |
(一) 从自然养成到组织化培养 | 第8-9页 |
(二) 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 | 第9-10页 |
(三) 从职业定向到专业发展 | 第10页 |
(四) 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 | 第10页 |
(五) 从以大学为本到大学与中小学校相结合 | 第10-12页 |
第二部分 我国高师院校如何合理转型 | 第12-19页 |
一、“高师院校转型”界定 | 第12页 |
二、以美国为例说明“高师院校合理转型” | 第12-13页 |
三、我国的高师院校转型进程 | 第13-15页 |
(一) 国家教育政策支持 | 第13-14页 |
(二) 高师院校转型的内涵以及代表性范例 | 第14-15页 |
(三) 高师院校转型途径 | 第15页 |
四、针对高师院校转型出现的非理性倾向,提出保持师范优势的重要性 | 第15-19页 |
(一) 处理好“师范性”与“非师范性”的关系问题 | 第16页 |
(二) 要处理好“专业性”与“学术性”的关系问题 | 第16-17页 |
(三) 要处理好内部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 | 第17-19页 |
第三部分 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 | 第19-24页 |
一、我国师范院校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19-22页 |
(一) 高师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二) 高师院校教材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三) 高师院校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22页 |
二、教学改革措施 | 第22-24页 |
第四部分 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 | 第24-29页 |
一、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现状分析 | 第24页 |
(一) 高师教育实习观念偏狭 | 第24页 |
(二) 高师教育实习时间短,内容形式单一 | 第24页 |
(三) 高师教育实习基地缺乏 | 第24页 |
二、别国师范教育实习概况 | 第24-25页 |
三、改变高师传统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 | 第25-29页 |
(一) 教育见习 | 第26-27页 |
(二) 教育实习 | 第27-28页 |
(三) 教育研习 | 第28-29页 |
第五部分 我国高师院校如何发挥教育学科优势 | 第29-37页 |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 第29-30页 |
(一) 教师专业化的提出 | 第29页 |
(二) 教师专业化的具体指标 | 第29-30页 |
二、高师院校教育学科的现有优势 | 第30页 |
三、高师院校教育学科教学的现状和困惑 | 第30-33页 |
(一) 高师院校教育学科教学的现状 | 第30-31页 |
(二) 高师院校教育学科教学的困惑 | 第31-33页 |
四、高师院校教育学科改革构想 | 第33-34页 |
(一) 重新确立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 | 第33页 |
(二) 重新构建内容体系 | 第33-34页 |
(三)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 第34页 |
(四) 改进教学评价模式 | 第34页 |
五、高师院校发挥教育学科优势的具体举措 | 第34-37页 |
(一) 改变师范生培养模式 | 第34-35页 |
(二) 增加教育学科课程比例 | 第35页 |
(三) 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 | 第35-37页 |
第六部分 我国高师院校的两个新问题 | 第37-44页 |
一、教育硕士培养 | 第37-40页 |
(一)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引入 | 第37页 |
(二) 加强教育硕士师资队伍建设 | 第37-40页 |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 | 第40-44页 |
(一) 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概况 | 第40页 |
(二)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特点以及合理设置课程 | 第40-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文献综述 | 第48-51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51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51-52页 |
答辩会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