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油藏经济可采储量评价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1 前言 | 第6-8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6页 |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6-7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7-8页 |
2 技术可采储量计算方法与评价 | 第8-16页 |
·压降法 | 第8页 |
·物质平衡法 | 第8-10页 |
·不稳定试井压降法 | 第10-11页 |
·不稳定试井压力恢复法 | 第11-12页 |
·压力-产量递减法 | 第12页 |
·产量递减法 | 第12-13页 |
·压力-产量统计法 | 第13-14页 |
·产量累积法 | 第14页 |
·裂缝性油藏技术可采储量推荐方法 | 第14-16页 |
3 动态预测模式 | 第16-23页 |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第16-18页 |
·灰色系统预测方法 | 第18页 |
·HCZ陈元千预测模型 | 第18-19页 |
·Weng翁氏预测模型 | 第19-20页 |
·伽玛预测模型 | 第20页 |
·AR自回归模型 | 第20-21页 |
·指数、双曲、调和递减方法 | 第21-22页 |
·裂缝性油藏动态预测推荐方法 | 第22-23页 |
4 裂缝性油藏经济可采储量确定原则 | 第23-25页 |
·裂缝性油藏经济可采储量确定原则 | 第23-24页 |
·经济可采储量技术思路 | 第24-25页 |
5 经济可采储量评价和计算 | 第25-40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25-29页 |
·评价数据准备 | 第29-30页 |
·财务评价 | 第30-37页 |
·国民经济评价 | 第37-38页 |
·不确定性分析 | 第38-40页 |
6 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40-51页 |
·软件总体设计 | 第40-42页 |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第42-45页 |
·软件实现 | 第45-51页 |
7 实例计算分析 | 第51-57页 |
·评价的数据准备 | 第51-52页 |
·评价结果 | 第52-57页 |
8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