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3页 |
| 一 论文选题 | 第8-9页 |
| 二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 第9-10页 |
| 三 研究方法和调查设计 | 第10-12页 |
| ㈠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㈡ 主要调查内容 | 第11页 |
| ㈢ 资料分析 | 第11-12页 |
| 四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理论回顾 | 第13-26页 |
| 一 “社会性别”理论回顾 | 第13-15页 |
| ㈠ “社会性别”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 第13-14页 |
| ㈡ “社会性别”的内涵 | 第14页 |
| ㈢ “社会性别”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 第14-15页 |
| 二 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理论回顾 | 第15-20页 |
| ㈠ 新资本理论的发展 | 第15-16页 |
| ㈡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 | 第16-18页 |
| ㈢ 文化资本与文化传承 | 第18-19页 |
| ㈣ 社会资本与关系信任 | 第19-20页 |
| 三 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研究回顾 | 第20-26页 |
| ㈠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性别差异 | 第20-21页 |
| ㈡ 既往对农村女性流动劣势状况的解释 | 第21-24页 |
| ㈢ 对既往研究的评价及本文研究思路的解释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实证分析之一:调查的基本信息 | 第26-32页 |
| 一问卷调查说明及数据分析 | 第26-31页 |
| ㈠ 问卷调查说明 | 第26页 |
| ㈡ 问卷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 第26-31页 |
| 二非结构访谈说明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实证分析之二:传统性别观念隐性存在 | 第32-47页 |
| 一 农村地区的女性角色与性别分工 | 第32-39页 |
| ㈠ 农村女性的家庭角色和分工 | 第32-34页 |
| ㈡ 从农村女性流动模式看女性角色 | 第34-39页 |
| 二 农村地区的“男孩偏好”及其原因 | 第39-44页 |
| ㈠ 农村地区的性别偏好——“男孩偏好” | 第39-41页 |
| ㈡ “男孩偏好”存在的主要原因 | 第41-44页 |
| 三 农村地区性别观念分析 | 第44-47页 |
| 第五章 实证分析之三:从性别观念到农村女性流动人口就业现状的过程分析 | 第47-65页 |
| 一 人力资本分析 | 第47-52页 |
| ㈠ 人力资本与农村流动人口就业之间的关系 | 第47-48页 |
| ㈡ 农村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的性别差异 | 第48-50页 |
| ㈢ 农村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性别差异的原因 | 第50-52页 |
| 二 文化资本分析 | 第52-57页 |
| ㈠ 文化资本对农村流动人口就业之间的影响 | 第52-56页 |
| ㈡ 农村流动人口文化资本的形成 | 第56-57页 |
| 三 社会资本分析 | 第57-63页 |
| ㈠ 社会资本在农村流动人口求职中的作用 | 第57-60页 |
| ㈡ 农村流动人口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 | 第60-63页 |
| 四 过程分析:构建一个解释框架 | 第63-65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附录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